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分享

2017-06-01 16:12:53 來源:精品學習網

  在2017年的高考考試來臨之前,在做歷史練習試卷的時候,要運用正確的答題機技巧,因為它會讓你的成績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下面是育路網編輯的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供參考,祝大家高考大捷~

  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分享:

  技巧(一)

  否定型選擇題首先是考查同學們的識記能力,在此類題中較多涉及的是歷史事實,解答的關鍵是對歷史事實的本質、原因、影響、意義、評價等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其次此類題較多地考查同學們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學們要對歷史概念的內涵、實質有清晰的認識。第三、考查同學們的逆向思維能力,因為此題主要選擇錯誤的選項,而由于同學們習慣了選擇正確的選項,所以在思維習慣上不符,往往造成錯誤。

  否定型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為逆向選擇題。此種題型也是多項選擇題的變異,即在試題中有三個備選項是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試題就要求將另一個不符合的選出來。該題型結構特點是在題干中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于"等提示語。

  在做此類題時,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分析問題時要注意逆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此類題的主要做題方法有: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后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例題:

  【例1】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這些影響不包括

  A.促進井田制的瓦解B.導致地主階級興起

  C.強化了周王室的統治D.引發改革變法的時代風潮

  【解題思路】此題的解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明確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這時期顯著的特征,即社會變革,在四個備選項中A、B、D都屬于社會變革的體現,只有C不是。二是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了奴隸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統治正是奴隸制政權,所以不可能對它起到強化作用。

  【答案】C

  【點撥】此題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同學們對歷史階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技巧(二)

  概念型選擇題主要依據基本歷史概念來命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歷史概念的再認再現和理解闡釋能力,要求學生對歷史概念能準確理解,并對其內在規律和本質進行把握。此類題在題干中提出一個基本概念,備選項則是對這一概念的闡釋。在題干中經常出現的主要標志性詞語有"內容是""標志是""性質是""特點是""準確的理解是"等。

  由于此類題是對基本歷史概念的考查,所以要求同學們必須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質、內容、特點、結果、影響等有全面而準確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還要對相近、相似的歷史概念進行比較。

  此類題的命題多數會在備選項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換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所以同學們在做題時要通過比較詞語含義來辨識其是否符合歷史概念的準確含義。由于此類題多考查歷史教材上的隱性知識,所以在做題時多采用邏輯推理法,即結合相關的知識結論來判斷選項是否符合題意。

  例題:

  【例1】下列關于中日《馬關條約》的表述,正確的是

  A.條約中關于割地的內容全部得到了落實

  B.條約的簽訂有利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

  C.條約沒有規定開放新的商埠

  D.巨額戰爭賠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解題思路】此題各個備選項涉及到的都是《馬關條約》的內容,但A、C、D三項在敘述方面存在問題,A、C兩項顛倒了史實,而D項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但日本還沒有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答案】B

  【點撥】此題主要是考查歷史概念的基本內容,試題難度不大,但在做題時要仔細分析備選項的表述。

  技巧(三)

  因果關系型選擇題在解題時需注意如下幾點:一是要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如原因方面要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間接原因、歷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三是在做題時要準確把握題干與備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二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四是解答此類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時間順序的方法判斷因果關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運用基本理論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那么客觀存在就是因,主觀意識是果。類似的還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同學們利用這些基本理論就比較容易作出判斷。

  因果關系型選擇題,即考查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此類題的基本結構大致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題干列出了某一歷史結果,備選項中列出原因,在試題中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原因是""目的""是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時又多進行細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歷史原因""主觀原因"等;另一種是題干列出的是歷史原因,備選項列出的是結果,在試題中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影響""結果"等。

  例題:

  【例1】(江蘇)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B.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響D.工人階級隊伍迅速壯大

  【解題思路】五四運動作為中國近代一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其爆發是各種社會矛盾發展的產物。當時北洋軍閥處于統治地位,國內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尖銳,這是其爆發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運動只是作了思想準備,十月革命的影響是外因,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對五四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

  【答案】B

  【點撥】中國近代歷次革命運動的爆發都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的結果,因此同學們在做此類題時要緊緊圍繞中國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進行分析。

  技巧(四)

  程度型選擇題

  程度型選擇題即通常所說的最佳選擇題,就是在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且表述最準確最完整,其它各項從切題上看也沒有明顯的錯誤,只是相比而言不夠完整全面。所以此類題的迷惑性較大,難度也較大。

  程度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歷史基本概念的準確理解和辯證思維的能力,即歷史闡釋能力。其特點有二,一是在題干中明確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決定性""直接"等詞語。二是題干同備選項之間都有內在聯系,一般是論點和論據的關系,也有說明與被說明、解釋與被解釋的關系。

  程度型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1)史論結合分析法。應用于以具體的歷史事件設計的命題,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觀原因、主觀原因、重大影響等,根據試題的內容,聯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分析,通過將具體的史實同基本理論相結合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最佳選項,即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2)具體特征分析法。應用于考查基本歷史理論的命題,或者某一階段、歷史時期社會特征的命題,在做題時要聯系具體的歷史事件和現象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得出能體現歷史發展趨勢的規律性內容,即用史實證明理論。

  做好程度型選擇題不僅應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時復習時還要注意對教材中隱性問題的挖掘,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加強歷史理論的學習,并將史論結合,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方法,形成正確的歷史思辨能力。

  【例1】造成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的影響B.蘇聯撕毀經濟技術合作協議

  C.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D.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

  【解題思路】此題中的A、B、D三項都是造成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嚴重困難的原因,但自然災害和蘇聯撕毀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是外因,是次要的。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這種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給社會生產帶來極大的破壞,給國家的經濟建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是內因,是最主要的。

  【答案】D

  【點撥】此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評價能力。做此題就是要運用內外因的辯證關系這一基本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

  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訓練

  1.《左傳·昭公七年》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史料可以體現出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個明顯特征是

  A.權力高度集中 B.王權與神權結合 C.嚴格的等級差別 D.君主專制獨裁

  2.中國古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主要是

  A.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制 B.宗法制與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與行省制 D.行省制與中央集權制

  3.下列有關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它通過削弱相權強化皇權 B.它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C.它消除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 D.它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4.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以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下列歷代中央政府采取的舉措中,從根本上解除了地方分裂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的是

  A.郡縣、封國并行 B.中央派專職官員管理地方財稅

  C.中央派專職官員監察地方 D.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5.“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期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請判斷這一認識致使統治者采取的統治策略是

  A.實行三省六部 B.設立二府三衙 C.廢丞相權分六部 D.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

  6.春秋時期,自耕農經濟應運而生。這種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的基礎是

  A.大規模簡單協作 B.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C.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D.鐵犁牛耕的廣泛使用

  7.下列有關中國古代工商業發展狀況的表述,正確的是

  A.燒陶制瓷是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發明 B.西周時期人們掌握了冶鐵的技術

  C.專營貨幣存放和借貸的柜坊最早出現在唐代 D.明清時期徽商、粵商等大商幫形成

  8.“市井經紀之家……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蓋都人公私營干,夜深方歸也”。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最早可能出現在什么時期?

  A.春秋戰國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明清時期

  9.“一戶所領之織機不得逾百張,以抑兼并,有過則罰。”這一規定產生的嚴重后果是

  A.地主兼并小機戶的現象日益嚴重 B.阻礙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C.工商業者不敢投資于工場手工業 D.限制了新經濟因素的生存空間

  10.直到鴉片戰爭前夕,古代中國的農業耕作技術沒有革命性進步,其含義是

  A.牛耕技術始終停留在耦犁技術狀態

  B.牛耕和鐵鏵犁沒有得到普及

  C.鐵犁牛耕的耕作技術一直占主導地位,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D.由鐵犁牛耕過渡到機械化作業

  11.中醫是中國文明的瑰寶,而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的是

  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 C.《千金方》 D.《本草綱目》

  12.在下列古代中國書畫藝術的表現形式中,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是

  A.山水花鳥畫 B.宗教畫 C.風俗畫 D.文人畫

  13.唐代短篇小說被稱為唐傳奇,其內容主要描寫的階層和喜愛欣賞的讀者分別是

  A.士大夫、文人墨客 B.士大夫、市民階層

  C.城市平民、士大夫 D.城市商人、城市平民

  14.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歷法成就相對比較突出,這主要是因為

  A.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B.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特別智慧

  C.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D.在封建迷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5.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實質是

  A.宋明理學的深化和發展 B.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興起

  C.對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

  16.太平天國運被認為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對此最準確的理解是

  A.它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B.運動中出現了中國第一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C.它擔負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D.它規模大、時間長,建立了革命政權

  17.19世紀60年代,中國社會發生了重要變化,其主要表現有

  ①洋務運動興起 ②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③民族資本主義誕生 ④中國近代工業起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8.1885年,廣東一些手工絲織業者搗毀新式機器繅絲廠,殺死絲廠工人。事件發生后,地方官員派兵查封各處絲廠,理由是“平民不得私擅購置機器。”這說明

  ①機器生產遭到守舊勢力的竭力反對 ②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官府的歧視

  ③清政府平衡各方利益以求社會穩定 ④封建主義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阻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中國近代先進人物在向西方學習方面,呈現出不斷深入的趨勢。導致這種趨勢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國社會的變化和逐步轉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進性

  C.中國知識分子提倡和傳播西學 D.西方列強的侵入,西學不斷涌入中國

  20.《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完全確立的含義是

  A.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完全解體 B.帝國主義直接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

  C.中國完全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D.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21.洋務思潮、維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興衰反映了中國近代前期歷史發展的主流。這一歷史主流的準確表述是

  A.推翻清朝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B.發取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國侵略勢力 D.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中國社會近代化

  22.中華民國時期,民主制度一再遭到破壞。究其根源主要在于

  A.封建經濟的牢固存在 B.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

  C.全國民眾缺乏民主意識 D.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

  23.洋務運動期間,中國留學生紛紛“改裝去辮”;辛亥革命中,民國政府頒布《剪辮通令》,從此革除了男子結辮陋習。圍繞上述歷史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斷發易服”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生產關系推動的結果

  B.“斷發易服”生動反映了在革命風潮推動下的社會風尚的劇烈震動

  C.“斷發易服”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斷發易服”等生活方式的變化又會推動社會關系的變化

  24.1909年京張鐵路正式建成通車,它被視為中國鐵路史上的里程碑,其突出意義在于

  A.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B.開辟了中國人自辦鐵路的歷史

  C.“人”字形軌的設計是中國人的發明 D.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25.資本主義世界的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是

  A.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推動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B.三次工業革命最終促使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

  C.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因工業革命而進步

  D.近代中國都沒能很好地利用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

  26.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初步認識中國國情,開始探索中國革命方向的標志是

  A.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初步解決了革命分兩步走的問題

  B.實現國共合作,掀起“打倒軍閥除列強”的國民大革命

  C.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開創中國民主革命的新階段

  D.遵義會議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27.20世紀20年代后期,中國革命的策略發生重大轉變,其開端是

  A.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B.南昌起義中共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C.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D.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28.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這里的“時局”主要是指

  A.日本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B.長征初期紅軍被動挨打

  C.美日激烈爭奪在華利益 D.國共十年的分裂對峙

  29.20世紀30年代,中共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策略變化反映了

  ①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②國民黨放棄反共 ③中共政治上日趨成熟 ④中共奮斗目標轉變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0.抗戰全面爆發后,國民政府先后組織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會戰,其軍事上的價值突出表現在

  A.殺傷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B.提高了部隊的實戰水平

  C.遲滯了日軍侵略進程  D.喚起了民眾的抗戰熱情

  31.建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為此,我國開展了

  A.社會主義改造 B.優先發展重工業的“一五”計劃建設

  C.“大躍進”運動 D.改革經濟體制中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因素

  32.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這一“過渡”的含義是

  A.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 B.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

  C.由軍事斗爭轉向經濟建設 D.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轉變

  3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志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頒布

  C.“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出

  D.“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提出

  34.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確理解是

  ①同各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 ②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

  ③為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條件 ④爭取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擴大國際影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5.1957—1966年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其歷史階段特征是

  A.正確與失誤、成就與挫折錯綜交織 B.社會主義經濟持續和穩定的發展

  C.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D.“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發展

  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就到這兒了,體會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育路網幫助大家輕松愉快地進行高考復習!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
  • 意向專業:
  • 學生姓名:
  • 聯系電話:
  • 出生日期:
  • 您的問題:
  • 《隱私保障》

分享“2017年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分享”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性爱一区精品 |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 亚洲AⅤ片综合久久网 |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第一页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一区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