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沖刺技巧
高考歷史沖刺技巧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問答題:學習5字口訣 綜合性考試問答題目前在試卷中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歷史單一學科的問答,一種是在三個學科的綜合命題中有部分提問要用歷史學科的知識回答。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要按照歷史學科回答問題的規律和方法來回答。
答題離不開五個字:述、論、析、比、評。 "述",就是敘述,答題中一般表現為概述、簡述、論述、綜述等。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就行,所要注意的是:一、圍繞題目要求的有關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但要講述明白。不可遺漏。二、簡述、概述、綜述一類需要的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三、答題時間性強,要條理清楚。 "論",就是論證。一般表現為命題給出一種觀點或一個論題,然后要求用相應的理論和事實加以說明。有的題給出一則材料,現要求提煉有關信息,再判斷信息的正確性,然后再加以說明和論證。 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準有兩條,一是實踐的標準,二是理論的標準。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后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就是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么"。主要考查考生對知識內涵和外延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就是比較,就是把兩個以上的事物或人物進行比較,一般的是要求比較各種歷史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很多考生遇到比較題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樣比。
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原則和程序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人為目的的相同和不同。 (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主要過程)、特點、特征(表現形式)、性質、實質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 (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 但是完成這些方面的比較是要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的熟練和深刻掌握的基礎上的。 "評",就是評論、評價、評析等。"評"的對象包括歷史人物、事件、制度、政策等等,范圍相當廣泛。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 (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 (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 (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解析題:注意3個特點
閱讀分析材料是文科生進入大學后必備的學習能力,文綜考試以來,材料解析題體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圖表數據越來越普遍,涵蓋內容越來越廣泛豐富,這反映信息社會的特點與要求;二是材料與填空、選擇、問答各種題型融合;三是材料的內容可以是跨學科的綜合。
解答材料解析題必須注意一個前提、兩個原則、兩個充分、三個步驟。
一個前提是,讀懂、弄通和透徹理解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后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兩個原則,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聯系課本。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人物,課本可能主要敘述他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他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兩個充分,一是充分獲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是指回答問題、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這是答好材料題的關鍵。有用的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問題,同樣是得分的保證。
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讀懂材料,這是前提;第二步是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并加工整理,這是關鍵;第三步是利用有效信息去說明論證、解答問題,這是目的。
近年來,材料發展的趨勢是所給材料越來越簡明,或一圖一表,或一兩段文字,或幾個圖,文字一般都沒有障礙,但信息豐富而隱蔽,只要認真閱讀思考,掌握解題要領,做好材料解析題并不難。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歷史沖刺技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