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備考物理知識點

2017-03-31 11:04:45 來源:精品學習網

  最新高考物理必考知識點

  一、能力要求

  高考把對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過考核知識及其運用來鑒別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應把某些知識與某種能力簡單地對應起來。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確切含義,理解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以及它們在簡單情況下的應用;能夠清楚認識概念和規律的表達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能夠鑒別關于概念和規律的似是而非的說法;理解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

  【導讀】這是對考生掌握基礎知識程度的最基本要求。考生在復習備考當中,一定要做到透徹理解各個基本概念和熟練掌握基本規律,認真分析具體問題所給出的條件,想清楚其中的道理。

  2.推理能力 能夠根據已知的知識和物理事實、條件,對物理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或做出正確的判斷,并能把推理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

  【導讀】刻意訓練自己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訓練的目的是培養能力,掌握方法,而不是單純地追求結果答案,只有周密地思考,才能進行正確地推理,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注意學習用規范的、簡明的語言將推理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

  3.分析綜合能力 能夠獨立地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關條件;能夠把一個較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較簡單的問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物理知識綜合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導讀】分析綜合能力是層次更高的綜合能力素質,是高考選拔功能重點考查的能力對象,是高考試題區分度的著力點,考生能力差異就是具體體現在分析綜合能力的差異上。考綱在三個層次上體現分析綜合能力:分析、分解和綜合解答,即分析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境,這是順利解題的基礎;分解復雜問題為簡單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是方法、手段;綜合解答完成整個答題過程是終極目的。

  4.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能夠根據具體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進行推導和求解,并根據結果得出物理結論;必要時能運用幾何圖形、函數圖象進行表達、分析。

  【導讀】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是對前兩種能力的提升,高考物理試題一貫重視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的考查,但近年來對后兩種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是二輪復習訓練的重點。

  5.實驗能力 能獨立完成“知識內容表”中所列的實驗,能明確實驗目的,能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實驗條件,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會記錄、處理實驗數據,并得出結論,能靈活地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

  【導讀】重點是理解實驗原理和掌握實驗方法,特別是實驗原理,任何變化都離不開實驗原理。復習中要注意從原理出發找方法、選器材、定方案。

  二、考試范圍和要求

  物理要考查的知識按學科的內容分為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詳細內容及具體說明列在本大綱的“知識內容表”中。

  對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識內容表”中用羅馬數字、標出.、的含義如下:

  .對所列知識要知道其內容及含義,并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和直接使用它們。

  .對所列知識要理解其確切含義及與其他知識的聯系,能夠進行敘述和解釋,并能在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運用。

  【導讀】質點的運動是歷年高考的必考內容,直線運動往往綜合到其他問題中,獨立命題以平拋運動、圓周運動的考查最多,一般以選擇或填空題出現,綜合命題中側重對推理能力的考查。特別提醒:近年這部分內容的考查更趨向于對考生分析問題、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v-t圖象,瞬時速度和加速度是考查重點和難點。另外,考生復習時還要注意與實際的生活應用相結合。

  【試題舉例】(2008四川)

  A、B兩輛汽車在筆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駛。當B車在A車前84 m處時,B車速度為4 m/s,且正以2 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后,B車加速度突然變為零。A車一直以20 m/s的速度做勻速運動。經過12 s后兩車相遇。問B車加速行駛的時間是多少?

  【答案】6 s

  【解析】設A車的速度為vA,B車加速行駛時間為t,兩車在t0時相遇。則有sA=vAt0

  sB=vBt+at2+(vB+at)(t0-t)

  式中,t0=12 s,sA、sB分別為A、B兩車相遇前行駛的路程。依題意有sA=sB+s

  式中s=84 m.由式得

  t2-2t0t+2[(Vb-Va)t0-s]/a=0

  代入題給數據vA=20 m/s,vB=4 m/s,a=2 m/s2

  有t2-24t+108=0

  式中t的單位為s.解得t1=6 s,t2=18 s

  t2=18 s不合題意,舍去。因此,B車加速行駛的時間為6 s.

  【試題舉例】(2007海南)

  兩輛游戲賽車a、b在兩條平行的直車道上行駛。t=0時兩車都在同一計時線處,此時比賽開始。它們在四次比賽中的v-t圖如圖所示。哪些圖對應的比賽中,有一輛賽車追上了另一輛(  )

  【答案】AC

  【解析】“追上”的條件是同時到達同一點,依題意為位移相同,在v-t圖象中,位移等于圖線與時間坐標包圍的“面積”,只有AC正確。考查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及考生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導讀】力是物理學的基礎。力的合成與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力的合成與分解是復習重點。這部分內容一般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考查。特別提醒:幾乎是全部綜合問題都涉及到力的作用,凸顯力在物理學中的重要地位,側重對考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查。

  【試題舉例】(2008天津)

  在粗糙水平地面上與墻平行放著一個截面為半圓的柱狀物體A,A與豎直墻之間放一光滑圓球B,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現對B加一豎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線通過球心,設墻對B的作用力為F1,B對A的作用力為F2,地面對A的作用力為F3.若F緩慢增大而整個裝置仍保持靜止,截面如圖所示,在此過程中(  )

  A.F1保持不變,F3緩慢增大

  B.F1緩慢增大,F3保持不變

  C.F2緩慢增大,F3緩慢增大

  D.F2緩慢增大,F3保持不變

  【答案】C

  【解析】把A、B看成一個整體,在豎直方向地面對A的作用力F3與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為F緩慢增大,所以F3也緩慢增大,因此可以排除B、D選項,再以B物體為研究對象,受力圖如圖所示,由圖可知,當F緩慢增大時,F1、F2都將增大,所以C選項正確。本題考查學生用整體法和隔離法處理平衡問題的能力,地面對A的作用力是系統以外的力,所以用整體法很簡便就能解決,而研究B對A的作用力時,就要用隔離法,因為這個力是系統內部的力。本題中等。

  【試題舉例】(2008全國)

  如圖,一固定斜面上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物塊A和B緊挨著勻速下滑,A與B的接觸面光滑。已知A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是B與斜面之間動摩擦因數的2倍,斜面傾角為α.B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是(  )

  A.2/3tanα

  B.2/3cotα

  C.tanα

  D.cotα

  【答案】A

  【解析】設B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A和B質量均為m,A和B緊挨著在斜面上勻速下滑過程中,A和B組成的系統處于平衡態,即有:3μmgcosα=2mgsinα,所以μ=2/3tanα,故選項A正確。有的考生認為A和B勻速下滑則它們之間就沒有相互作用力,對A或者B進行受力分析,列方程:μmgcosα=mgsinα,就誤選了選項C;也有考生在分解重力時出錯,列方程:μmgsinα=mgcosα或者3μmgsinα=2mgcosα,就誤選了BD選項。正確選擇研究對象、受力分析、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是本題正確解題的關鍵。

  【導讀】質點的運動是歷年高考的必考內容,直線運動往往綜合到其他問題中,獨立命題以平拋運動、圓周運動的考查最多,一般以選擇或填空題出現,綜合命題中側重對推理能力的考查。特別提醒:近年這部分內容的考查更趨向于對考生分析問題、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v-t圖象,瞬時速度和加速度是考查重點和難點。另外,考生復習時還要注意與實際的生活應用相結合。

  【試題舉例】(2008四川)

  A、B兩輛汽車在筆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駛。當B車在A車前84 m處時,B車速度為4 m/s,且正以2 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后,B車加速度突然變為零。A車一直以20 m/s的速度做勻速運動。經過12 s后兩車相遇。問B車加速行駛的時間是多少?

  【答案】6 s

  【解析】設A車的速度為vA,B車加速行駛時間為t,兩車在t0時相遇。則有sA=vAt0

  sB=vBt+at2+(vB+at)(t0-t)

  式中,t0=12 s,sA、sB分別為A、B兩車相遇前行駛的路程。依題意有sA=sB+s

  式中s=84 m.由式得

  t2-2t0t+2[(Vb-Va)t0-s]/a=0

  代入題給數據vA=20 m/s,vB=4 m/s,a=2 m/s2

  有t2-24t+108=0

  式中t的單位為s.解得t1=6 s,t2=18 s

  t2=18 s不合題意,舍去。因此,B車加速行駛的時間為6 s.

  【試題舉例】(2007海南)

  兩輛游戲賽車a、b在兩條平行的直車道上行駛。t=0時兩車都在同一計時線處,此時比賽開始。它們在四次比賽中的v-t圖如圖所示。哪些圖對應的比賽中,有一輛賽車追上了另一輛(  )

  【答案】AC

  【解析】“追上”的條件是同時到達同一點,依題意為位移相同,在v-t圖象中,位移等于圖線與時間坐標包圍的“面積”,只有AC正確。考查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及考生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導讀】力是物理學的基礎。力的合成與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力的合成與分解是復習重點。這部分內容一般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考查。特別提醒:幾乎是全部綜合問題都涉及到力的作用,凸顯力在物理學中的重要地位,側重對考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查。

  【試題舉例】(2008天津)

  在粗糙水平地面上與墻平行放著一個截面為半圓的柱狀物體A,A與豎直墻之間放一光滑圓球B,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現對B加一豎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線通過球心,設墻對B的作用力為F1,B對A的作用力為F2,地面對A的作用力為F3.若F緩慢增大而整個裝置仍保持靜止,截面如圖所示,在此過程中(  )

  A.F1保持不變,F3緩慢增大

  B.F1緩慢增大,F3保持不變

  C.F2緩慢增大,F3緩慢增大

  D.F2緩慢增大,F3保持不變

  【答案】C

  【解析】把A、B看成一個整體,在豎直方向地面對A的作用力F3與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為F緩慢增大,所以F3也緩慢增大,因此可以排除B、D選項,再以B物體為研究對象,受力圖如圖所示,由圖可知,當F緩慢增大時,F1、F2都將增大,所以C選項正確。本題考查學生用整體法和隔離法處理平衡問題的能力,地面對A的作用力是系統以外的力,所以用整體法很簡便就能解決,而研究B對A的作用力時,就要用隔離法,因為這個力是系統內部的力。本題中等。

  【試題舉例】(2008全國)

  如圖,一固定斜面上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物塊A和B緊挨著勻速下滑,A與B的接觸面光滑。已知A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是B與斜面之間動摩擦因數的2倍,斜面傾角為α.B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是(  )

  A.2/3tanα

  B.2/3cotα

  C.tanα

  D.cotα

  【答案】A

  【解析】設B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A和B質量均為m,A和B緊挨著在斜面上勻速下滑過程中,A和B組成的系統處于平衡態,即有:3μmgcosα=2mgsinα,所以μ=2/3tanα,故選項A正確。有的考生認為A和B勻速下滑則它們之間就沒有相互作用力,對A或者B進行受力分析,列方程:μmgcosα=mgsinα,就誤選了選項C;也有考生在分解重力時出錯,列方程:μmgsinα=mgcosα或者3μmgsinα=2mgcosα,就誤選了BD選項。正確選擇研究對象、受力分析、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是本題正確解題的關鍵。

  【導讀】牛頓定律是歷年高考重點考查的內容之一。其中用整體法和隔離法處理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二定律與靜力學、運動學的綜合問題、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物體平衡條件等都是高考熱點。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非常靈活,選擇、填空、實驗、計算等題型均可以考查。特別提醒:對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的考查幾乎是每卷必考,每年必考。

  【試題舉例】(2008全國)

  我國發射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沿近似于圓形的軌道繞月飛行。為了獲得月球表面全貌的信息,讓衛星軌道平面緩慢變化。衛星將獲得的信息持續用微波信號發回地球。設地球和月球的質量分別為M和m,地球和月球的半徑分別為R和R1,月球繞地球的軌道半徑和衛星繞月球的軌道半徑分別為r和r1,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周期為T.假定在衛星繞月運行的一個周期內衛星軌道平面與地月連心線共面,求在該周期內衛星發射的微波信號因月球遮擋而不能到達地球的時間(用M、m、R、R1、r、r1和T表示,忽略月球繞地球轉動對遮擋時間的影響).

  【答案】T/π√Mr3/mr3(arcosR-R1/r-arcosR1/r1)

  【解析】如圖,O和O′分別表示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在衛星軌道平面上,A是地月連心線OO′與地月球面的公切線ACD的交點,D、C和B分別是該公切線與地球表面、月球表面和衛星圓軌道的交點。根據對稱性,過A點在另一側作地月球面的公切線,交衛星軌道于E點。衛星在BE上運動時發出的信號被遮擋。

  設探月衛星的質量為m0,萬有引力常量為G,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有

  GMm/r*r=m(2π/T)2r

  Gmm0/r21=m0(2π/T1)2r1

  式中,T1是探月衛星繞月球轉動的周期。由式得

  (T1/T)2=M/m(r1/r)3

  設衛星的微波信號被遮擋的時間為t,則由于衛星繞月做勻速圓周運動,

  應有t/T1=a-b/r

  式中,α=CO′A,β=CO′B.由幾何關系得

  rcosα=R-R1

  r1cosβ=R1

  由式得

  t=T/π√Mr3/mr3(arcosR-R1/r-arcosR1/r1)

  【試題舉例】(2007上海)

  固定光滑細桿與地面成一定傾角,在桿上套有一個光滑小環,小環在沿桿方向的推力F作用下向上運動,推力F與小環速度v隨時間變化規律如圖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小環的質量m;

  (2)細桿與地面間的傾角α.

  【答案】1 kg 30°

  【解析】由圖得:a=v/t=0.5 m/s2

  前2 s有:F2-mgsinα=ma

  2 s后有:F2=mgsinα

  代入數據可解得:m=1 kg,α=30°.

  【導讀】動量、機械能一直都是高考的考查重點。涉及這部分內容的考題不但題型全、分量重,而且還經常有高考壓軸題。動量、動量守恒定律、沖量的矢量性、成立條件、適用范圍,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動量知識和機械能知識的實際應用等更是高考熱點。特別提醒:不要因為近兩年全國理綜沒有單獨命制動量部分考題而削弱對這部分的重視程度,要知道,動量守恒定律是普適定律,是物理理論的一個關鍵定律。

  【試題舉例】(2008全國)

  圖中滑塊和小球的質量均為m,滑塊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導軌上自由滑動,小球與滑塊上的懸點O由一不可伸長的輕繩相連,輕繩長為l.開始時,輕繩處于水平拉直狀態,小球和滑塊均靜止。現將小球由靜止釋放,當小球到達最低點時,滑塊剛好被一表面涂有粘性物質的固定擋板粘住,在極短的時間內速度減為零。小球繼續向左擺動,當輕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60°時小球達到最高點。求:

  (1)從滑塊與擋板接觸到速度剛好變為零的過程中,擋板阻力對滑塊的沖量;

  (2)小球從釋放到第一次到達最低點的過程中,繩的拉力對小球做功的大小。

  【答案】-m√gl 1/2mgl

  【解析】(1)設小球第一次到達最低點時,滑塊和小球速度的大小分別為v1、v2,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1/2mv+1/2mv=mgl

  小球由最低點向左擺動到最高點時,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1/2mv=mgl(1-cos60°)

  聯立式得

  v1=v2=√gl

  設所求的擋板阻力對滑塊的沖量為I,規定動量方向向右為正,

  有I=0-mv1

  解得I=-m√gl

  (2)小球從開始釋放到第一次到達最低點的過程中,設繩的拉力對小球做功為W,由動能定理得

  mgl+W=1/2mv

  聯立式得

  W=-1/2mgl

  小球從釋放到第一次到達最低點的過程中,繩的拉力對小球做功的大小為mgl.

  【試題舉例】(2008北京)

  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小滑塊A和B,A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0與靜止在平面邊緣O點的B發生正碰,碰撞中無機械能損失。碰后B運動的軌跡為OD曲線,如圖所示。

  (1)已知滑塊質量為m,碰撞時間為Δt,求碰撞過程中A對B平均沖力的大小。

  (2)為了研究物體從光滑拋物線軌道頂端無初速下滑的運動,特制做一個與B平拋軌跡完全相同的光滑軌道,并將該軌道固定在與OD曲線重合的位置,讓A沿該軌道無初速下滑(經分析,A下滑過程中不會脫離軌道).

  a.分析A沿軌道下滑到任意一點的動量pA與B平拋經過該點的動量pB的大小關系;

  b.在OD曲線上有一M點,O和M兩點連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45°.求A通過M點時的水平分速度和豎直分速度。

  【答案】a.mv0/Δt b.pA

  【解析】(1)滑塊A與B正碰,滿足

  1/2mvA+1/2mvB=1/2mv0

  mv+mv=mv

  由,解得vA=0,vB=v0

  根據動量定理,滑塊B滿足F·Δt=mv0

  解得F=mv0/Δt

  (2)a.設任意點到O點豎直高度差為d.

  A、B由O點分別運動至該點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機械能守恒。

  選該任意點為勢能零點。有

  EkA=mgd,EkB=mgd+1/2mv

  由于p=√2mEk

  有PA/PB=√EkA/EkB=√2gd/v*v0+2gd<1

  即pA

  A下滑到任意一點的動量總是小于B平拋經過該點的動量。

  b.以O為原點,建立直角坐標系xOy,x軸正方向水平向右,y軸正方向豎直向下,則對B有

  x=v0t,y=1/2gt2

  B的軌跡方程y=g/2v*v0x2

  在M點x=y,所以y=2v*v0/g

  因為A、B的運動軌跡均為OD曲線,故在任意一點,兩者速度方向相同。設B水平和豎直分速度大小分別為vBx和vBy,速率為vB;A水平和豎直分速度大小分別為vAx和vAy,速率為vA,則

  VAx/VA=VBx/VB,VAy/VA=VBy/VB

  B做平拋運動,故

  vBx=v0,vBy=,vB=

  對A由機械能守恒得vA=

  由得

  vAx=V0√2gy/√v*v0+2gy,vAy=2gy/√v*v0+2gy

  將代入得

  vAx=2√5/5v0,vAy=4√5/5v0

  本題為力學題,但綜合程度較大,有學生對碰撞中無機械能損失不理解,從而列不出方程。

  1/2mv*vA+1/2mv*vB=1/2mv*v0,第二問雖考查的是常見的平拋運動,但題意較新,所以得分較低。本題為難題。

  續表

  【導讀】振動和波的知識雖然不是很多,但卻是每年必考,每卷一題,多為選擇題。簡諧運動的振幅、周期、頻率、振動圖象、能量問題,機械波的波長、頻率、波速關系、圖象,波速求解、多普勒效應等都是考查熱點。特別提醒:這可是易得分點之一喲。

  【試題舉例】(2008全國)

  一列簡諧橫波沿x軸傳播,周期為T.t=0時刻的波形如圖所示。此時平衡位置位于x=3 m處的質點正在向上運動,若a、b兩質點平衡位置的坐標分別為xa=2.5 m,xb=5.5 m,則(  )

  A.當a質點處在波峰時,b質點恰在波谷

  B.t=T/4時,a質點正在向y軸負方向運動

  C.t=3T/4時,b質點正在向y軸負方向運動

  D.在某一時刻,a、b兩質點的位移和速度可能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機械波的有關知識,本題為中等難度題目。此圖為波動圖象,由t=0時刻x=3 m處的質點正在向上運動可知,波沿x負方向傳播。由圖可知波長為4 m,xa=2.5 m, xb=5.5 m相距3 m,即a、b兩質點相距3λ/4.當a質點處在波峰時,b質點恰在平衡位置,t=T/4時,a質點正在向y軸正方向運動,t=3T/4時,b質點正在向y軸負方向運動,在某一時刻,a、b兩質點的位移可能相同但速度一定不同。

  【試題舉例】(2008重慶)

  某地區地震波中的橫波和縱波傳播速率分別約為4 km/s和9 km/s.一種簡易地震儀由豎直彈簧振子P和水平彈簧振子H組成(如圖).在一次地震中,震源在地震儀下方,觀察到兩振子相差5 s開始振動,則(  )

  A.P先開始振動,震源距地震儀約36 km

  B.P先開始振動,震源距地震儀約25 km

  C.H先開始振動,震源距地震儀約36 km

  D.H先開始振動,震源距地震儀約25 km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地震波有關的知識,本題為中等難度題目。由于縱波的傳播速度快些,所以縱波先到達地震儀處,所以P先開始振動。設地震儀距震源為x,則有x/4-x/9=5,解得:x=36 km.

  【導讀】分子動理論的內容,分子的內能,熱力學定律,氣體的體積、溫度、壓強之間的關系是分子動理論、熱和功、氣體中的重點。特別提醒:每卷必考,易得分點之一。

  【試題舉例】(2008全國)

  對一定量的氣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氣體的體積是所有氣體分子的體積之和

  B.氣體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氣體溫度就越高

  C.氣體對器壁的壓強是由大量氣體分子對器壁不斷碰撞而產生的

  D.當氣體膨脹時,氣體分子之間的勢能減小,因而氣體的內能減少

  【答案】BC

  【解析】氣體分子之間有間距,氣體分子的體積之和不等于氣體的體積,選項A錯;氣體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平均動能越大,分子運動得越激烈,選項B正確;氣體的壓強是大量氣體分子頻繁地碰撞器壁而產生的,氣體壓強就是大量氣體分子作用在器壁單位面積上的平均作用力,故選項C正確;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ΔU=Q+W,只知道W而不知Q的情況,無法判斷ΔU的情況,故選項D錯。

  【試題舉例】(2007全國)

  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活塞將一定質量的氣體封閉在氣缸內,活塞與氣缸壁之間無摩擦.a態是氣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氣體達到的平衡狀態,b態是氣缸從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溫(27)中達到的平衡狀態。氣體從a態變化到 b態的過程中大氣壓強保持不變。若忽略氣體分子之間的勢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與b態相比,a態的氣體分子在單位時間內撞擊活塞的個數較多

  B.與a態相比,b態的氣體分子在單位時間內對活塞的沖量較大

  C.在相同時間內,a、b兩態的氣體分子對活塞的沖量相等

  D.從a態到b態,氣體的內能增加,外界對氣體做功,氣體向外界釋放了熱量

  【答案】AC

  【解析】由于兩種狀態下壓強相等,所以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里氣體分子對活塞的總沖量肯定相等,B錯C對;由于b狀態的溫度比a狀態的溫度要高,所以分子的平均動量增大,因為總沖量保持不變,因此b狀態單位時間內沖到活塞的分子數肯定比a狀態要少,A對;由a到b,氣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體積增大,對外做功,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可知氣體一定吸熱,D錯。

  【導讀】電場是電學的基礎,也是高考的重點。電荷守恒定律,庫侖定律,電場線性質,帶電體在靜電場中的平衡,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偏轉等是考查熱點。這部分內容一般采用填空題或計算題進行考查。特別提醒:與力學綜合是這部分常見的大題。

  【試題舉例】(2008全國)

  一平行板電容器的兩個極板水平放置,兩極板間有一帶電量不變的小油滴,油滴在極板間運動時所受空氣阻力的大小與其速率成正比。若兩極板間電壓為零,經一段時間后,油滴以速率v勻速下降;若兩極板間的電壓為U,經一段時間后,油滴以速率v勻速上升。若兩極板間電壓為-U,油滴做勻速運動時速度的大小、方向將是(  )

  A.2v、向下

  B.2v、向上

  C.3v、向下

  D.3v、向上

  【答案】C

  【解析】當兩極板間電壓為零時,油滴可以速率v勻速下降,有:mg=kv(kv為油滴所受的空氣阻力);當兩極板間電壓為U時,油滴可以速率v勻速上降,有:F電=mg+kv(F電為油滴在極板間所受的電場力,方向豎直向上),所以F電=2mg;當兩極板間電壓為-U時,油滴在極板間所受的電場力方向豎直向下,油滴要勻速運動,有:mg+F電=kv′,綜合以上分析:v′=3v,方向豎直向下。故選項C正確。正確的受力分析和正確的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是求解本題的關鍵。難度適中。

  【試題舉例】(2007天津)

  離子推進器是新一代航天動力裝置,可用于衛星姿態控制和軌道修正。推進劑從圖中P處注入,在A處電離出正離子,BC之間加有恒定電壓,正離子進入B時的速度忽略不計,經加速后形成電流為I的離子束后噴出。已知推進器獲得的推力為F,單位時間內噴出的離子質量為J.為研究問題方便,假定離子推進器在太空中飛行時不受其他外力,忽略推進器運動速度。

  (1)求加在BC間的電壓U;

  (2)為使離子推進器正常運行,必須在出口D處向正離子束注入電子,試解釋其原因。

  【答案】(1)U=F*F/2JI (2)推進器持續噴出正離子束,會使帶有負電荷的電子留在其中,由于庫侖力作用,將嚴重阻礙正離子的繼續噴出,電子積累足夠多時,甚至會將噴出的正離子再吸引回來,致使推進器無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須在出口D處發射電子注入到正離子束,以中和正離子,使推進器獲得持續推力。

  .命題要求

  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重視對考生科學素養的考查。

  .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二、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為300分。

  三、題型

  試卷一般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其中非選擇題包括填空題、實驗題、作圖題、計算題、簡答題等題型。

  四、內容比例

  物理、化學、生物三科的內容比例約為40%,36%,24%.

  五、試題難度

  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

  六、組卷原則

  試題主要按題型、內容和難度進行排列,選擇題在前,非選擇題在后,同一題型中同一學科的試題相對集中,同一學科中不同題目盡量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附。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2017高考備考物理知識點”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韩肏屄久久网站视频 | 亚洲一区欧美激情 | 亚洲一级在线色香蕉 | 亚洲欧美日韩性爱一区精品 | 亚洲日本另类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人77777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