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點總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為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開辟道路。
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新概念。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
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為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十四大明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宏觀調控經濟體系、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進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2007年,黨的十七大根據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實現的經濟發展目標,提出了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要取得重大進展的要求,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涵
第一、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突破了過去公認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經濟制度本質屬性的概念。
第二,作為調節經濟兩種手段,計劃和市場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之間的優勢和長處,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存在復雜經濟關系的條件下,市場經濟對促進經濟發展有很強的適應性、更顯著的優勢和較高的效率。
第三,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但它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經濟體制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考研中占的比重大家不要小看,一點點的失誤都不能出現的。所以大家多積累知識點,增加取勝的幾率。
(責任編輯:康彥林)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高一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點總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