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勸學知識精講

2017-03-08 08:47:39 來源:精品學習網

   這篇高二語文勸學知識精講是育路小編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勸學》

  【本講教育信息】

  一. 教學內容:

  戰國末期思想家荀子的《勸學》

  二. 學習目標

  1、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三. 知識歸納總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后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史記•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來游學于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后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于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于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對后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

  四. 課文分析

  1、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 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 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嘗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3、難句翻譯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 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 ”和“為”是兩個動詞,“ ”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像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4、總結全文。

  (1)思想內容: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設喻的運用: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絕江河”。

  (3)對舉的運用: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上述對舉句組又都是設喻,那是就其目的(說明事理)來說的,而討論對舉的作用則應從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處。(讀起來節奏整齊劃一,鏗鏘有力;以同類事物對舉可以豐富內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對舉,可以使讀者對問題獲得全面的認識。)

  五. 考點分析

  本課要求全文背誦,會翻譯,與荀子有關的文學常識必須識記,另外通過本課學習練習掌握文言文閱讀理解的能力。

  【典型例題】

  區別下邊各組句子里加點詞的用法。

  (1)3個“于”。“于”在文言中都作介詞用,功能是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起修飾或補充說明作用。如第1個“于”,在“取之于藍”這個句子里,“于”當“從”講,與后面的“藍草”構成介賓短語“從藍草中”修飾“取”這個動詞謂語。第2個“于”,在“而青于藍”這個句子里,“于”當“比”講,跟后面的“藍草”構成介賓短語“比藍草”,修飾“青”這個形容詞謂語。第3個“于”,與后面的“物”構成介賓短語,意思是“向外物”,修飾動詞“假”。“于”作介詞單獨使用大致就是這個情況。

  (2)2個“者”。“者”在文言中大多有兩種意義。第1種不能像其他代詞那樣單獨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短語后面,組成名詞性的結構,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樣的“者”字跟前面的詞語結合已經有了名詞性。如“假舟楫者”,就應該理解成“憑借船槳的人”了。第2種情況是表示略作停頓,提示下面要說的內容。常見的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這個“者”字用在“陳勝”后面,強調“陳勝”這個主語,引出謂語部分。咱們這題的第2個“者”用在“不復挺”后面,“不再挺直”這個意思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是事情的一個結果,這里用“者”字停頓一下,引出下句事情的原因。

  (3)4個“而”。“而”在文言中單用基本上是兩種意義,作連詞或相當于“爾”的代詞。這里主要說前一種作連詞,作連詞連接的對象有兩種情況,那就是用在句子中間連接詞與詞,另一種是用在句子的開頭連接前后句。詞語之間,句子之間常會有并列、順承、遞進、轉折、假設、因果等關系。弄清這些再做這題就方便了。第1個“而”用在句中,前后詞語是并列關系,可譯成“又”;第2個“而”用在句中,前后詞語是修飾和被修飾關系,可譯成“地”;第3個“而”,用在句首,前后句是轉折關系,譯為“但是”“卻”;第4個“而”,用在句首,前后句中順承關系,譯為“就”或“于是”。

  以上就是由編輯老師為您提供的高二語文勸學知識精講,希望給您帶來幫助!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語文勸學知識精講”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本一道丝袜国产一区高清 | 五月天久久久天堂网 |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 | 亚洲人成站在线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