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國際關系史專題重點解析

2017-03-05 07:25:31 來源:精品學習網

  "高考文綜:國際關系史專題重點解析"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國際關系史是高考命題的熱點與重點,并且經常以主觀題的面目出現,在世界史考查中所占分值較大。國際關系史也是考生復習的難點,相對于其他板塊而言,國際關系史理論性較強,知識脈絡跨度較大,命題角度多變,考生難以準確把握。近年來,對國際關系的考查又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⑴國際關系中有關中國問題;⑵重要的國際會議與國際組織,如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二戰后期的會議;國聯、聯合國、歐盟等;⑶大國間的關系;(4)國際關系格局。

  -國際關系發展的階段特征及概況

  1.17世紀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17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國際關系以歐洲為中心,主要體現在英法兩國爭奪殖民霸權與歐洲霸權,內在驅動力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與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對市場與原料的需求增加。(2)19世紀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歐洲的德國迅速崛起,與英國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霸權,英德矛盾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交織在一起,演變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之間的沖突,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2.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人類第一次謀求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以緩解世界大戰所產生的災難。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及國際聯盟未能實現這一目標。當1929年經濟危機擴展到全世界的時候,重新崛起但經濟脆弱的德國謀求建立法西斯政權,走對外擴張道路,以解決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壓力。而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人類面對巨大社會危機與災難的時候走向合作,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成為可能。并由此催生了聯合國的建立以及包括聯合國憲章在內的一系列國際關系準則出現。

  3.“二戰”以后至今。二戰后由于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矛盾,美蘇合作破裂,最終形成了國際間的長期對抗,致使國際局勢長期緊張,直至冷戰結束,雅爾塔體系解體。在這個過程中國際交往的深度與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各種國際組織協調能力增強,國家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水平超過了以往,人類面對世界性的問題能夠形成較為一致的認同。

  -從內容角度來看,國際關系史的結構

  1.國際組織。其中國際組織是根據國家利益原則結合形成的國家間的組織。一戰后的國聯;二戰后的聯合國、關貿總協定、北約、華約、歐洲共同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七十七國集團、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等。這些組織還可以根據其性質分為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多重性質的國際組織。

  2.國際關系格局。近代以來,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主要國際關系格局有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與目前的一超多強的國際關系格局。

  3.國家間的矛盾、國際沖突與戰爭。國際沖突既有政治性、也有經濟性,甚至還有文化領域的,當然國際沖突最為劇烈的表現為國際戰爭,影響最大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其他諸如英法之間的殖民戰爭、拿破侖戰爭、英法對俄國的克里米亞戰爭、普法戰爭、海灣戰爭等。

  4.國際合作。主要表現為召開國際會議,成立國際組織;簽訂國際公約,發表重要宣言等。出于不同目的的國際合作對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也不同,既有促進歷史發展進步的,也有起阻礙歷史前進的。

  -國際關系的理論思考

  (一)國家力量與國家利益是處理國際關系的立足點與出發點。國家間的關系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根本目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相悖則是引起國家間摩擦和沖突的根源。爭奪世界與地區霸權,謀求國家利益最大化是世界大國之間斗爭的核心問題。

  (二)意識形態對抗與超越意識形態的合作。

  1.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抗演變成國家之間以及國際組織之間的對抗。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始終是資本主義潮流。但是在20世紀上半期,十月革命在俄國取得成功,以埋葬資本主義為己任的社會主義由原來的思想變成了現實,引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恐慌。

  第一階段:干涉蘇俄革命與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1917年~1939年)。

  第二階段:與蘇聯合作打擊法西斯主義(1941年~1945年)。

  第三階段:冷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1949年~1991年)。

  第四階段:蘇東劇變后西方世界繼續對中國的“和平演變”以及與中國在諸多國際問題上的合作(1991年至今)。

  2.法西斯力量與反法西斯力量世界性的對抗。

  第一階段:法西斯專政在德意日建立及其對外擴張,世界局部性反法西斯戰爭開始,西方大國從國家局部利益以及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出發推行“綏靖政策”(1931年~1939年)。

  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西斯軸心國與反法西斯同盟的較量(1939年~1945年)。

  (三)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與人類對和平世界的努力。

  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戰使資本主義產生以來所創造的人類文明幾近毀滅,也給人類世界心靈世界留下了巨大創傷,歐洲成為一片廢墟。戰后通過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來解決列國之間的矛盾,雖然會議具有分贓性質以及重新瓜分世界霸權的色彩,但會議倡導成立的國際聯盟及其原則為后來的人類合作開啟了先河。

  2.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雅爾塔體系。

  顯然“一戰”后的調整是失敗的,人類并未迎來真正的世界和平。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德國與日本走上法西斯主義道路,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戰爭籠罩整個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遠超過“一戰”。戰爭后期,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決定成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戰后,聯合國成立,雅爾塔體系形成。盡管雅爾塔體系帶有大國強權色彩,并且演變成為兩大陣營對抗與美蘇爭霸格局,但世界和平與進步潮流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同,人類進步力量得到發展,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今天,雖然局部地區沖突不斷,但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

  -世界矛盾的演化與國際關系格局的轉變

  1.國際關系格局演變的動力因素。

  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根本性的動力是大國之間的國家利益沖突以及國家力量消長。大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形成國際社會矛盾,當國家力量達到相對平衡時就會形成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格局,一旦國家或國家集團力量平衡被打破時,國際關系格局就會發生演變。

  2.世界主要矛盾與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

  3.歐洲大陸霸權的轉移與國際關系格局中心的變化。

  長期以來,國際關系格局的中心是在歐洲,因而對歐洲霸權的爭奪十分激烈。即便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轉移,歐洲霸權仍然是世界大國爭奪的重點。

  國際社會政治經濟力量變化引起國際關系格局中心發生轉移。17世紀下半期至一戰:歐洲是國際關系的中心舞臺;一戰后至二戰:國際關系的中心開始從歐洲向它的兩側轉移,但歐洲仍然是國際關系格局的中心;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取代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

  -關于大國外交關系

  1.主要大國對外政策

  2.大國雙邊關系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文綜:國際關系史專題重點解析”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 | 亚洲青青草原男人的天堂 |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天天综合网久久网亚洲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