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易錯點全套解析3
"2017高考歷史易錯點全套解析3"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2017高考歷史易錯點全套解析3
三、世界近代現代史
1、世界近代史開始于1500年前后,以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為標志——誤以為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的高中世界近現代史教材,沿用前蘇聯的觀點,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標志。而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基本接受了國外世界史學界的主流觀點,修正了這一說法,將 1500年前后的這一系列事件作為世界近代史開始的標志。
2、整體世界形成的開端是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的開端和早期殖民活動——誤以為是18-19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是資本主義經濟開放性和擴張性的必然產物,它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同時也是以世界市場為媒介的整體世界形成的開端。而18-19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則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初步形成。
3、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名義下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誤以為是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簡單復活,或者根據其表象,只認為是單純的文藝現象,看不到其思想解放的作用。而準確地說,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的文化運動,也是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4、近代自然科學形成的標志是牛頓力學體系的形成——誤以為是天文學領域的革命。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中所闡述的太陽中心說也不完全正確。但它引起歐洲思想界和科學界的極大震撼,引發了歐洲科學界以科學態度和全新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釋自然現象的熱潮,所以史學界將它作為歐洲自然科學的開端。而牛頓力學體系則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系統的理論概括,它才是近代自然科學形成的標志。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志是新議會的召開,結束的標志是光榮革命的勝利——誤以為內戰的爆發和《權利法案》的頒布是其開始和結束的標志。新議會的召開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權,而國王則拼命維護其專制權力,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之間的斗爭已經公開化,所以革命事實上已經開始;光榮革命結束,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封建貴族達成妥協,新政權穩定地建立了起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條件業已具備,革命派的任務完成,革命基本結束。而《權利法案》則是為英國新政權的運作確立了基本的原則,它是英國君主立憲政體開始形成的標志。
6、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誤以為是三級會議的召開。這是受到了英國革命開始標志的誤導。法國革命和英國革命相比,革命陣營構成的最大不同點是資產階級各階層與人民結成聯盟,人民將革命不斷推向深入。所以,通常將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作為革命開始的標志。
7、熱月政變是法國大革命高潮階段結束的標志——誤以為是大革命失敗的標志。熱月黨人代表的是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執政后只是清除了雅各賓派的一些過于激進的措施,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并沒有喪失。
8、拿破侖帝國的性質是資產階級軍事帝國——誤以為是封建軍事帝國。拿破侖當政時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來創造條件,頒布的《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其君主政體適應了法國社會建立穩定秩序的需要。
9、第一部“人權宣言”是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誤以為是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美國《獨立宣言》頒布在先,最早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法國的《人權宣言》之所以名聲更大,一來是由于法國是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二來是由于它原本的名稱就是《人權宣言》,三是由于它比美國《獨立宣言》更系統、全面;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于法國大革命的巨大影響將它帶到了世界各地。
10、美國獨立戰爭結束的標志是1783年《英美和約》的簽訂——誤以為是《獨立宣言》的發表或約克鎮戰役的勝利。前者是美國建國的標志,后者是獨立戰爭戰事基本結束的標志。而在約克鎮戰役結束后,英軍殘余和北美大陸軍之間仍有一些零星的戰斗,此后的斗爭實際上主要轉移到談判桌上。直至1783年《英美和約》簽訂,獨立戰爭才最終取得勝利。教材的大事年表,也明確標出美國獨立戰爭起訖年代是1775-1883年。
11、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誤以為是英國1689年《權利法案》或法國《1791年憲法》。以法律為標志的國家權力代替以國王為標志的貴族特權,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區別于封建社會的重要表現。但由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啟蒙運動剛剛興起,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盡管《權利法案》具有憲法的性質和作用,但它的完整性、系統性等外在形式和反封建內涵與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之間還有較大距離。而美國1787年憲法,吸收了歐洲啟蒙運動高潮時期思想家們反封建的理論成果,其形式和內容都趨于成熟,比法國1791年憲法又早四年左右產生,顯然它才是最早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12、拉美獨立運動是早產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誤以為是舊式民族解放運動。獨立前拉美資本主義經濟已有一定發展,但由于其宗主國西班牙、葡萄牙的經濟在歐洲相對落后,對拉美殖民地進行的主要是封建殖民統治,因而拉美殖民地經濟中的資本主義成分相應地也非常微弱,資產階級革命的內在條件并不成熟。如果不是美、法革命的推動,獨立運動是不可能在18世紀晚期爆發的。因此,盡管獨立后拉美各國形式上建立了共和國,但革命卻沒有也不可能徹底完成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條件的任務。
13、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誤以為是飛梭的發明。工業革命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飛梭只是棉紡織工業中的一個簡單的工具,而不是機器。
14、工業革命中交通運輸領域的突破首先在美國實現——誤以為是英國。這一領域的第一個發明是1804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的汽船,而不是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遜發明的火車機車。教材中美國的這一發明是夾在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中敘述的,而在美國工業革命的進程中則根本沒有涉及,容易使人忽略。
15、早期工人運動中的盧德運動是游離于世界進步潮流之外的——誤以為屬于世界三大進步潮流之一 ——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潮流。盧德運動以破壞機器設備來發泄工人對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不滿,是手工工場時期的落后生產力對機器大生產的本能抵制的反映,它不是工業革命后工人運動的主流。
16、最早的國際工人組織是共產主義者同盟——誤以為是第一國際。共產主義者同盟建立于1847年。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推動下,流亡英國的德、法等國工人階級聯合起來建立了這個組織,馬克思、恩格斯為其成立大會起草的宣言——《共產黨宣言》,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戰斗綱領,其發表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
17、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法國乃至歐洲的資本主義制度,尚未成熟到足以鏟除其自身的程度——誤以為是革命與反革命力量的對比懸殊。法國和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歷史充分證明,1871年前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仍然還能夠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法國社會進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尚未成熟。
18、美國內戰的中革命對象種植園主階級是資產階級的一個階層——誤以為是奴隸主階級。獨立戰爭前,北美英屬殖民地的種植園經濟與西屬拉美殖民地的大種植園經濟就有很大的區別,它與英國國內的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參與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再分配。獨立戰爭前,它與北美中部以及東北部其他資產階級階層有著共同的利益,所以在獨立戰爭中他們結成同盟,共同領導了革命。馬克思稱種植園主階級是 “把自己的生產建立在黑人奴隸勞動基礎上的資產階級”。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種植園經濟這種工場手工業時代尚能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落后的生產關系,卻成為制約美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因此,它才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而被鏟除。
19、日本明治維新的領導力量是中下級武士——誤以為是資產階級。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資本主義經濟雖有一定的發展,但資產階級的力量還不夠強大,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還不足以承擔領導社會變革的歷史使命。而中下級武士階層,由于上級領主克扣其俸祿,社會經濟地位下降,為維持生存,不得不和從事工商業生產的資產階級接近,或者也從事工商業。因而,他們與日本的資產階級有著共同的利益,在反封建問題上結成了同盟。中下級武士的社會政治地位、號召力和政治經驗,彌補了日本資產階級的缺陷,充當了明治維新的領導力量。
20、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才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的雙重作用——誤以為資本主義列強殖民擴張的作用在開始時就具有雙重性。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生產力大大超出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后民族,而工業革命前,這種差距并不明顯,因此工業革命前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只具有野蠻的掠奪性,并不具有破壞落后地區原有的經濟體系和政治制度、傳播先進的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和政治制度的雙重作用。而工業革命后,正因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后民族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資本主義列強才增強自己了改造世界的能力,他們的殖民侵略才有了雙重作用。
21、19世紀中期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誤以為是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使工場手工業時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社會上層建筑變得過時,而尚未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其他國家,封建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更嚴重的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為工業革命開辟迅速發展的道路,就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的主要課題。因而,適應這一需要而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就成為當時歷史發展的主流。而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產生和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面化和激化,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并發展,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制度還遠未完善、更沒有過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有巨大的空間,因此,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無產階級革命還沒有排上議事日程,尚不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22、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后,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大大加強——誤以為是削弱。印度民族大起義后,英國被迫調整殖民統治策略,改變此前由東印度公司代行統治權的做法,由英國政府直接對印度人民進行殖民統治;并放棄了吞并印度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對其進行籠絡。可見,在民族大起義之后,英國對印度的控制非但沒有削弱,反而進一步加強了。
23、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870年之后——誤以為是1866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但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才問世。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應開始于1870年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之時。
24、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富強的帝國是英國——誤以為是美國。189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英國擁有龐大的殖民地,掌握了龐大的廉價原料、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家仍能獲得豐厚的利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仍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英鎊仍是世界貨幣,倫敦仍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英國則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而此時的美國盡管工業實力雄厚,卻是世界最大的債務國。
25、19世紀晚期,美國步入殖民國家的行列——誤以為是19世紀早期。殖民國家的概念是進行殖民侵略,并擁有殖民地的國家。美國盡管在19世紀初就開始了殖民活動,但由于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后才擁有殖民地,所以19世紀晚期它才步入殖民國家的行列。同期步入殖民國家行列的國家還有日本、德國等。
26、戊戌變法是亞洲覺醒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誤以為只有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才是。亞洲的覺醒,“不僅包括下層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義,也包括以知識分子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根據人教版現行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教材的這一表述,雖然教材中未將戊戌變法列入亞洲覺醒的事件之中,但顯然它絕對是。
27、第二國際各國黨是工人階級的政黨和組織——誤以為它們都和后來的中國共產黨一樣屬于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第二國際各國黨,大多以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并不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熱衷于試圖通過議會選舉成為多數黨,在現行社會制度下進行改良。而后來列寧為首的第三國際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則相反。
28、19世紀晚期歐洲列強間的主要矛盾是法德矛盾——誤以為是英德矛盾。19世紀晚期,由于在普法戰爭中結怨,法國一心一意、苦心孤詣地立志復仇,而德國則千方百計地遏制法國,防止法國東山再起。1882年的德奧意同盟和1892年的法俄軍事協定,就是德法這對主要矛盾的產物和體現。而隨著19世紀末德國工業的迅速發展和英國發展的相對緩慢,兩國在殖民地和世界市場方面的矛盾才變得日益尖銳,兩國的矛盾才超越了德法矛盾,成為歐洲列強間的主要矛盾,英國因此而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轉而與法俄結盟、組成三國協約就是證明。
29、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是歐洲——誤以為是歐洲西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事發生于亞洲、歐洲和和非洲等地,戰事的很大比重集中在歐洲,可見歐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而在參戰國中實力較強的英法、德奧之間對陣的歐洲西線對戰爭結局具有決定作用,西線是歐洲戰場中的主要戰線。
30、生物進化論的提出者是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誤以為是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早在19世紀的早期,拉馬克即已提出了生物進化論的觀點,達爾文的貢獻在于用自己的科學考察和研究,使拉馬克提出的這種學說有了科學依據,確立了這一學說。
3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誤以為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1861年改革后,俄國以資本主義為模式大規模向現代國家轉變,沙俄政府大力推進工業化,取得明顯成效,但由于忽視或無意進行其他方面的改革,經濟上的封建農奴制殘余和政治的上沙皇專制的統治存在,使得一戰前夕俄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嚴重受阻,社會經濟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1905年革命的發生原因正在于此。但這次革命后俄國社會的矛盾依然如故。可見,一戰前的俄國盡管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但其實質和主要矛盾依然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殘余勢力的矛盾。這在后來一戰中爆發的1917年二月革命的性質和任務中也得到印證和體現。
32、蘇維埃政權建立后初期,最符合人民愿望的措施是退出帝國主義戰爭——誤以為是使人民獲得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人民深受其害,大大加重了他們的苦難,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這才招致人民的反抗,導致其統治的短命而亡。因此,結束戰爭,退出帝國主義的世界大戰,是俄國人民當時最迫切的愿望。蘇維埃政權既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又使民獲得了土地,但在當時最符合人民愿望的措施還是退出帝國主義戰爭。
33、俄國十月革命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誤以為是進入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成功,在當時雖具有歷史必然性,但它是由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殘余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社會上層建筑的阻礙所致,一戰的加劇了這些矛盾,加速了革命爆發的進程。由于俄國資產階級反動性,二月革命后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由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就成為歷史的必然。但俄國革命在當時的世界并無普遍意義,它是俄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世界大戰造成的災難交織的結果,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本主義制度并沒有成熟到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此后世界歷史的發展也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尚能容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以,俄國革命的世界意義只能是: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階段。
34、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誤以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利用中立國的身份與交戰雙方大做軍火生意,大戰使美國壟斷資產階級大發橫財。戰后,美國由戰前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一躍而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新興工業飛速發展, 紐約也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美國代替歐洲國家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戰后美國在歐洲經濟復興和德國戰爭賠款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也是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的突出表現。
35、美國在《凡爾賽和約》上簽了字——誤以為美國沒有簽字。美國是巴黎和會的操縱國之一。帶著他的十四點和平計劃,美國總統威爾遜野心勃勃地來到巴黎。他縱橫捭闔、出盡風頭,為戰后歐洲問題的解決使出了渾身解數,當然,其目的也是為了使美國從中撈到更多的好處。但是當他享受了在協約國領導人中第一個在和約上簽字的榮光、躊躇滿志地回到美國時,美國參議院卻拒絕批準和約,直到威爾遜郁郁而終,美國國會也沒有批準這個和約,更別說加入他倡議建立的國際聯盟了。可見,美國并非沒有簽字,而是威爾遜的締約未獲國會批準。
36、凡爾賽體系也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誤以為沒有絲毫的進步性。凡爾賽體系無疑具有大國強權色彩,它宰割了德國等戰敗國,損害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弱小國家的利益,并具有反蘇色彩,但該體系承認了1815年維也納會議諸條約所沒有承認的民族自決的原則,使歐洲東部一些被壓迫民族獲得了獨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是凡爾賽體系進步性的顯著表現。
37、華盛頓會議期間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成功收回了山東主權——誤以為中國在這次會議期間只是任人宰割、一無所獲。事實上,盡管這次會議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但北洋政府外交官成功地利用了英美和日本之間的矛盾,通過外交斗爭,收回了一戰中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奪取的中國山東半島上的膠州灣,并獲得了從日本手中贖回膠濟鐵路的權利,這應是中國在這次會議期間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38、羅斯福新政與法西斯專政具有本質上的共同點——誤以為二者有根本區別。在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日法西斯對內在政治上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在經濟上實行國民經濟的軍事化,在軍事上積極擴軍備戰,對外則大肆侵略擴張,以轉嫁經濟危機;而羅斯福新政則在維護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前提下,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和擴大就業、拉動內需來擺脫經濟危機。但從本質上說,法西斯專政與羅斯福新政都是為了擺脫嚴重的政治動蕩和經濟危機,維護本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二者的區別最主要就在于,其擺脫危機的方式和給本國及世界帶來的影響不同。
39、發表《八一宣言》的是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誤以為是長征中的中共中央。1935年,全世界面臨了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威脅。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七大,會議作出了建立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決策,根據會議的精神,與會期間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而當時,中共中央尚在長征途中,還沒有與共產國際及中共代表團恢復聯系,對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的政策策略也不太了解。
40、首先抗擊法西斯侵略的國家是中國——誤以為是埃塞俄比亞。日本法西斯勢力的特點是集中在俗稱為軍部的、直接對天皇負責的一系列軍事官僚機構之中,在其影響和推動下,日本政府逐步法西斯化,對內獨裁專制、對外侵略擴張。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盡管日本還沒有建立起法西斯政權,但它是在軍部法西斯勢力的推動下發動的,所以1931-1937年間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局部反侵略戰爭,也具有反法西斯性質。因此世界上最早開展反法西斯戰爭的國家是中國而非埃塞俄比亞。
41、綏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維護自身安全——誤以為是將法西斯戰爭的禍水引向蘇聯。綏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西方大國,在20世紀30年代面臨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的步步緊逼的進攻下所推行的,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將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禍水引向蘇聯為手段,換取自身的安全的政策。可見,綏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利己,害人是實現利己目的手段。但這一政策最終卻是既害了人,也害了西方大國自己。
42、《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誤以為它延緩了大戰的爆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盡管推遲了蘇德之間爆發戰爭的時間,但由于條約的簽訂排除了蘇聯在戰前與英法等國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可能性,因而,實際上卻為德國解除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后顧之憂,使德國可以放膽地對西線發動全面進攻,所以它的簽訂,不是延緩、而是加速了大戰的全面爆發。
43、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關鍵因素是美國中立態度的改變和高姿態努力——誤以為是蘇聯的推動和努力。二戰全面爆發后,在西線戰事激烈進行的情況下,美國已卷入反法西斯戰爭,選擇了與英國結盟。而此時,蘇聯由于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約束,選擇了中立。蘇德戰爭爆發后,羅斯福、邱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表明了兩國反對侵略、重建和平的決心,并表示將對蘇聯的反法西斯斗爭予以援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也是美國促成了在其首都華盛頓的26國集會和《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可見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關鍵因素是美國主動放棄了中立政策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高姿態努力。
44、英美加速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目的不只是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誤以為這是其唯一目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內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其矛盾主要發生在英美等西方大國和社會主義蘇聯之間。同盟建立初期,因為戰爭形勢的嚴峻,它們間自然是以合作為主,矛盾是潛在的。而隨著戰爭形勢的明朗,英美、蘇聯之間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矛盾日益凸現。圍繞戰后世界的安排問題,雙方展開了明爭暗斗。英美在1944年開辟歐洲第二戰場,雖說是執行了德黑蘭會議的約定,也是在蘇聯多次敦促下進行的,但對英美方面來說,實際上也是為了在戰后世界、特別是歐洲格局的安排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取得更多的利益。
45、雅爾塔體系的進步性是其主流——誤以為強權政治才是其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正義戰爭,而雅爾塔體系建立于此次戰爭之后,是這場正義戰爭的勝利成果的重要表現。它落實了大戰后期反法西斯四大盟國中、蘇、美、英間的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等會議達成的協定,在對法西斯戰敗國進行處置,清算其戰爭責任,審判法西斯戰爭罪犯,根除或大大削弱其軍國主義、法西斯勢力及戰爭潛力后建立了起來。體系雖在事實上劃分了美蘇兩國的勢力范圍,損害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利益,具有大國強權色彩,但它倡導的和平民主原則成為戰后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而維護這一體系的聯合國,在戰后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也發揮了維護和平、主持正義的積極作用,可見其進步性是主要的。
46、二戰后盟國對德奧日等國進行了軍事占領——誤以為只對德國進行了占領。二戰后,蘇美英法四大盟國對德國及其首都柏林進行分區占領,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實際上,盟軍的軍事占領不局限于德國。分區占領的對象還包括奧地利。另外,美軍還以盟軍的名義對日本本土進行了單獨占領,而蘇聯則乘機占領日本的北方四島。另外,美軍和蘇聯軍隊以北緯38度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接受日本軍隊的投降,一度實際上分區占領了朝鮮半島,且美軍至今也沒有撤出半島南部。
47、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利益的沖突——誤以為只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所致。大戰結束后,美蘇兩國在歐洲問題上的國家利益的沖突日益尖銳,這是兩國之間戰時同盟關系破裂的主因,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使二者之間的沖突日益尖銳化和激烈化,這只加速了二者同盟關系破裂的進程。
48、冷戰政策的推行主要在歐洲——誤以為是歐亞。冷戰是二戰后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以其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遏制措施。其推行的主要地區在歐洲。而在亞洲,美國則主要采取的是公開的武裝侵略,比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等。
49、美蘇爭霸局面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誤以為是在1945年內。戰后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隨著其勢力的大為增強,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也急劇膨脹。蘇聯是當時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但這一時期蘇聯致力于醫治戰爭的創傷,在對外政策方面,主要著力于維護自己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獲得的勝利成果。而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執政時期,隨著蘇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20世紀的50年代中后期,他提出了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政策,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也大搞大國沙文主義的一套,走上霸權主義的道路,美蘇爭霸局面這才形成。
50、美國戰后實力的下降始于7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前——誤以為在經濟危機爆發后。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發展速度已明顯放緩,貿易逆差出現并不斷擴大,同時美國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也大幅下降,由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債務國,而日本和西德則一躍而為世界頭號和二號債權國。1973年初,美國再也無法按1盎司35美元的價格來兌換黃金,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宣告解體,這表明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已經動搖。而戰后資本主義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是在1973年底至1974年初,由中東產油國提高石油價格而引發,這加快、也加劇了美國經濟的衰退,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美國經濟的頹勢和實力的相對下降已經顯露。
51、社會主義陣營不等同于《華沙條約組織》——誤以為是一回事。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以后。新中國的建立和與蘇聯、歐亞各人民民主國家建交,在各方面開展的廣泛合作,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因蘇聯走上霸權主義的道路,以中蘇關系的破裂、社會主義國家間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壞為標志,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而華約組織到1955年才形成,它的成員只包含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等共8國。它是因美國在歐洲挑起冷戰、蘇聯被迫應戰而建立,并充當了蘇聯與美國爭霸的工具。它并未因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遭到破壞而瓦解,一直存在到蘇東劇變發生、兩極格局瓦解。
52、在此期間,美蘇兩強的對峙、對抗和爭霸,確實是世界局勢緊張和戰爭威脅的主要根源。但在這半個世紀中,美蘇兩強勢均力敵、綜合國力形成了均勢,在劍拔弩張、相互敵視的緊張對峙中,由于誰也沒有把握徹底戰勝對方,因而都不敢輕舉妄動,反而使全世界在近半個世紀內沒有發生全面戰爭,“安享”了尖銳、激烈對峙狀態下的“冷和平”,保持了世界局勢的總體穩定。冷戰結束后,世界發展的總趨勢是走向了和平與穩定,但地區沖突和民族沖突反而比冷戰狀態下更多,這多少也說明了兩極格局的存在,反倒有利于世界局勢的總體穩定。
53、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的變化出現多極化趨勢——誤以為世界格局是美國一國獨霸或已實現了多極化。20世紀以來,世界格局先后發生了三次變化。由于第三次變化即20世紀90年代初兩極格局的瓦解,不像前兩次那樣發生在世界性全面戰爭之后,因此除前蘇聯以外,世界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并未發生根本變化。這就使得兩極格局解體之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舊格局下的力量對比失衡之后,為建立新的國際格局,世界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必然會進行新的分化、組合,以達到新的平衡,盡可能建立起最有利于自己的國際關系新格局。因此,目前的格局不是美國一國獨霸,而是暫時的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已經呈現,但多極化格局卻不會馬上到來。
54、蘇東劇變客觀上使社會主義的發展更加健康——誤以為在兩種社會制度的競爭中,社會主義已經慘敗。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二戰又使社會主義越出了蘇聯一國范圍。戰后,在蘇聯的幫助下,東歐和亞洲的人民民主國家,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地跨歐亞的社會主義陣營。而蘇東劇變所形成了連鎖發應,使二戰以來的社會主義大發展的成果幾乎喪失殆盡,社會主義運動遭到了空前嚴重的挫折。但這只表明了斯大林開創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失敗。中國等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吸取蘇東劇變的慘痛教訓,致力于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反而使社會主義運動獲得了更加健康的發展。
55、兩極格局瓦解的根源是戰后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新不平衡——誤以為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蘇東劇變是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因而導致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斯大林體制的弊端被看成是兩極格局瓦解的根源。其實,決定國際格局的根本因素是國際力量結構的狀況。因此,決定兩極格局瓦解的根源不應該是兩極中的一極的內部因素,而是此時國際格局中力量結構的變化:即二戰后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新不平衡——美蘇實力的相對下降,日本、西歐的重新崛起,第三世界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中、印等地區大國的崛起等等。即使不發生蘇東劇變這樣的突發性事件,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只是時間問題。
56、經濟全球化在20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的根源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科技革命的發展——誤以為是跨國公司的建立和發展。新科技革命使發達資本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和科技優勢更加突出,為資本在全球的新一輪擴張提供了更為強勁的動力。跨國公司只是實施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體。
57、經濟區域化對全球化具有促進和阻礙的雙重作用——誤以為只有推動作用。經濟區域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發展階段,是經濟全球化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產物。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世界經濟呈現出多極化趨勢。以發達的區域經濟大國為核心,世界經濟也日益呈現出區域集團化態勢。而在區域集團化的經濟格局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往往濫用世貿組織的反傾銷規定,或者利用技術優勢,對區域外國家、特別是區域外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這表明貿易保護主義的逆流在一些地區有回潮甚至泛濫的趨勢。顯而易見,這些對經濟全球化又有阻礙作用。
58、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誤以為可持續發展等同于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觀念,是由歐洲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應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而首先提出來,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正式將它確定為人類共同追求的一種發展戰略。而知識經濟則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國興起,它是以知識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和使用(即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念和一種嶄新的經濟發展趨勢,二者顯然并不是一回事。知識經濟的出現是在可持續發展觀念產生約十年后,又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數年之后。因此可以這樣說,是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戰略催生了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的興起也使可持續發展有了強大的動力和實現的可能,但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59、蘇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中心——誤以為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唯一中心。二戰后,蘇聯成為唯一可以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并很快醫治了戰爭的創傷,用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使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恢復或超出了戰前水平。而隨著美蘇兩極對峙的形成和爭霸局面的出現與發展,為抗衡美國,蘇聯利用自己逐步壯大起來的經濟實力,投入巨大的物力、財力和人力,與美國爭奪科技、特別是軍事科技上的制高點,在很多領域取得了與美國并駕齊驅甚至是領先于美國的成就,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中心之一。比如,蘇聯的和平利用核能技術、核武器技術、航天技術等等,即使在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尚未恢復的今天,美國對之也不敢小視。
60、中國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誤以為中國再次錯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要么是處于內戰中,要么是受中共黨內的極左錯誤的干擾,處于動蕩和動亂之中,加上美蘇長期推行對中國的敵視和技術封鎖政策,中國確實曾經錯失了相當長的一段發展科技,追趕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大好時機。但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尚未結束,因此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的到來,使中國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縮小了中國和世界科技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現代化建設邁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2017高考歷史易錯點全套解析3”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