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考點: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歷史學是人類文明的軌跡。育路網為大家推薦了2017高考歷史復習考點,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背景:二戰結束后,以蘇聯為首的①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對立與斗爭激烈。
(2)內容
A.“另起爐灶”
內涵: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
意義: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內涵:先清除②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意義: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為與世界各國建立③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了基礎
C.“一邊倒”
內涵: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意義: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
(3)成就: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時間: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
(2)目的: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
(3)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新中國外交成熟的標志,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世界上影響深遠,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④基本準則
3.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日內瓦會議
背景:朝鮮停戰后,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⑤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
目的: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成果: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
意義: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2)萬隆會議
背景: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目的: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
概況:中國提出“⑥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成功。
影響: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易錯掃描】
(1)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會議是日內瓦會議,而不是萬隆會議。日內瓦會議討論的內容包括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而不僅僅是討論印度支那問題。
(2)“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相同;“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知能拓展】
“一邊倒”和“獨立自主”并不矛盾:因為“一邊倒”的最終目的是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并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而不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二、開創外交新局面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背景:在美國阻撓下,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臺灣的⑦國民黨集團非法占據;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經過:1971年,第⑧26屆聯大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國民黨集團的代表被從聯合國驅逐出去。
(3)意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關系正常化
(1)原因
美國:長期實行的孤立中國的政策失敗,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
中國:中蘇關系的惡化,蘇聯陳兵中國北方邊境構成對中國安全的威脅,在這種形勢下,改善中美關系,對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十分有利;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平解決⑨臺灣問題的需要。
(2)過程
乒乓外交:打開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門。
基辛格訪華:為尼克松訪華做準備。
尼克松訪華:1972年,雙方在上海簽訂《⑩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為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中美建交:1978年發表《中美建交公報》,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實現了正常化。
3.中日關系的改善
(1)原因:中美關系的緩和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日本許多對華友好政黨、社團和人士及首相田中角榮的積極推動。
(2)過程:1972年,日本首相 田中角榮訪華;1978年,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3)意義:中日建交結束了兩國長期敵對的歷史,打開了兩國睦鄰友好的歷史新篇章,對于兩國關系的發展和亞洲與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易錯掃描】
(1)1971年中國是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原始國之一。
(2)中美正式建交的標志不是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常化,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了壓制中國的政策。
(3)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關系正常化符合中日雙方的共同利益。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實行改革開放。
(2)目的:反對 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表現:開展以 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積極發展與 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易錯掃描】
中俄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不是中俄結成聯盟,而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關系,既從本國利益出發,又充分考慮了伙伴的利益。
【概念闡釋】
新時期我國不結盟政策的含義: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地、獨立地判斷國際問題,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分,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
基礎達標:
1.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中蘇關系是密切的兄弟關系”,“只要一有機會就要公開發表文告說明這一點”。下列外交政策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的是( )
A.“一邊倒”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另起爐灶”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中蘇關系是密切的兄弟關系”等可以分析出指導思想是“一邊倒”;B、C兩項含義與題意不符;D項提出于1953年,與題干時間“1949年春”不符。
[答案]A
2.“這是聯合國歷史上的轉折點,反西方國家(包括共產黨國家)在美國威信動搖時第一次擊敗了美國。”材料中的“轉折點”是( )
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解析]由于美國阻撓,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受阻。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3年,D項是在1953年。根據時間分析,符合題意的只有A項。
[答案]A
3.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對此有人說:“尼克松改變了世界。”但毛澤東卻說:“是世界改變了尼克松。”以下關于當時世界政治局勢的理解,正確的是( )
A .多極化格局形成
B.美蘇爭霸美國處于劣勢
C.中國經濟實力大幅提高
D.中蘇關系緩和
[解析]解題的關鍵在于把握題干設問的角度,即對當時世界政治局勢的理解,強調的應是毛澤東的“世界改變了尼克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美趨守勢,B項正確。A、C、D三項說法都是錯誤的。
[答案] B
育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2017高考歷史復習考點,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歷史復習考點: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