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語文核心考點:文言文閱讀
"2017高考語文核心考點:文言文閱讀"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2017高考語文核心考點:文言文閱讀
高考語文知識點之文言文閱讀
考試要求: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此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5)篩選文中的信息;
(6)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文言文閱讀這七條具體要求在高考命題中,側重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篩選提取信息、歸納概括內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前者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則是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這些具體要求應該說都是閱讀淺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條件。
考試內容
高考題中的文言設題有下列5種:
1.實詞解釋。做這類題,要讓詞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說,首先把解釋好的詞放回原句中,把整個句子翻譯一下,一般情況下,譯得通順,就說明解釋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的。如果詞回原句還不能斷定解釋得對錯,那么還可以把整個句子放到原文中,結合上下句,根據語境來判斷解釋的對錯。
2. 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本題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個虛詞,解題方法除了熟練掌握18個虛詞中每個詞的幾個意義外,還要注意,有時兩個詞的意思相同,但語法功能各異,這樣也不能認為是相同的,如“則”雖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譯成“就”,但有的是副詞,有的是連詞,這樣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斷。本題應該注意設題中出現的問題。一般的解題方法是選擇能直接表現人物性格的,而間接表現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內,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現人物性格,而設題時,只設了三句,失掉一句,這樣的答案也應算對,不必去追究沒有被列入的本來正確的那一項,也就是說,不要求全。
4.對選文信息分析和判斷。其一,要認真核對每個題支的前后兩部分。準確地說是重點看題支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瀏覽,這時就盲目下結論,判定對還是不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對每個題支的前后兩部分做仔細的推敲,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中招。其二,無中生有。文言文本來是比較難理解的,而且在考場上也只能把全文理解個大概,個別句子還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命題人就會利用這一點,在設題時,把本來文中沒有的事件,強加于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別擅長,加上時間急迫和粗心,很容易對其忽略不計,選中錯誤的答案。其三,張冠李戴。試卷中的文言文敘述的事情相對比較復雜,人物還不止一個,這樣,在命題時很容易故意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在閱讀時確實看到文中有這件事情,然而,他們沒有仔細地看一下這些事情是不是這個人物做的。其四,在某些題中,人物事件都能對上,人是這個人,而事情又是這個人做的事,按理說應該沒有問題了吧?其實不然。命題人總是會給你制造點麻煩,設下陷阱,引誘你出錯,他們會在時間和事件的銜接上讓考生產生錯覺。如有一道題的設置,有一位官員不斷升遷,在升遷中,他在每個階段都建立了功績,設題人就利用這一點,把這個官員在做太守時的業績,改為他任節度使時的業績。表面看來沒有任何差錯,仔細推敲,才知大謬不然。總之,這類題只要考生認真去閱讀思考,一般就不會中招了。
5.翻譯。試卷中文言題有兩句是對選文的譯釋,有一定的難度,過去對譯文的要求有三個字:信(準)、達(通)、雅(美),而在高考試卷中能做到前兩個字就可以了,特別是“信”。所謂的“信”,我們稱之為直譯,所謂的“達”就是意譯,考生拿到譯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譯,就是使每個詞對號入座,如果對號入座后譯句實在不通,這時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譯,目的就是遵守約定的語言習慣,但無論如何,一個句子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否則,考生就會失分。在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評卷人在評卷時是按得分點給分的,如果被定為得分點的詞譯釋錯誤,那么譯文肯定會被扣分,所以,一個句子中,被列為得分點的詞一定要翻譯正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不失分。那么什么詞能被列為得分點呢?我認為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詞一定是一個比較難的詞(也包括活用現象);第二,這個詞在這個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出題人認為如果考生能把這些詞譯準,那么譯整個句子就不會有大問題。另外,得分點還有設在特殊句式上的(過去也曾考過),這些特殊句式都要譯成符合現代人的說話習慣,否則也要被扣分。
應對策略
第一步:倒吃甘蔗
1、讀信息篩選題題干——定中心
信息篩選題的設題思路是把文中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特點的若干信息抽出來,讓考生辨析,據此可判定 文中寫的是什么樣的人物,有怎樣的性格或品質,或行為有何特征等。
做文言文時,先閱讀這個題目的題干,從而了解文章的人物及中心,帶著這個中心去讀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讀分析概述題選項——定內容
概述題所給選項是命題人對文意的概括,其中雖有一項“不正確”,卻有三項是正確的,這正是給我們整體把握文意的提示.
這一步驟,建議基礎較差的同學放在讀原文之前進行,而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在讀完原文后讀此題來印證自己所獲取的信息。
第二步:節節劃讀
劃讀史傳文,就是用豎線把結構中的段落層次劃分出來。這樣有利于理清脈絡,即使沒讀懂,也至少要知道事件、時間、人物間的關系。
第三步:讀題目,定答案
1、文言實詞題:內外推義
語境推義(填空),句法推義(對稱性、搭配性),語匯推義(其他合成詞或成語)
音形推義(不得已而為之)。
2、信息篩選題:細究題干
篩選之前,一定要把題干中的要求分析清楚:包含幾方面的內容,要選出錯誤的還是正確的選項等等。
如09湖北卷題11,要求選出分別表明“生存艱難”和“無所畏懼”的選項,那么一個是內容要對應,一個是順序要符合。
3、分析概括題:理解文意,按圖索驥
理解文意:抓住人、時、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對誰做的,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做的,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等等,不要把一個人當成兩個人,也不要把兩個人當成一個人。通常選項中的錯誤都出在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們一定要仔細分析。
結束語:做文言文閱讀題,原則是:里應外合
里應(解題技巧):
1、倒吃甘蔗——粗略了解文章內容
2、節節劃讀——理清文章脈絡
3、讀題目,定答案
外合(全面積累):
1、文言實詞:常見實詞、詞類活用、通假字
2、古今異義:區別異同,了解分類
3、文言虛詞:18個常見虛詞
4、文言翻譯: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思想方法
一、實詞的判斷方法。
在文言文的復習備考中,必須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墒,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關鍵是要確定這個實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這就必須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些詞義推斷的具體方法,以便靈活運用,形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二、虛詞的判斷方法。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個考點 常見的文言虛詞雖然只有18個,但每個虛詞的意義都很豐富,如果單憑死記硬背各個義項,拋開具體語境,不借助一定的語法結構分析,效果肯定不好。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從總體來看,對文言虛詞的考查著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考查內容都是課內課外相結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如果能在積累的基礎上,尋求規律,形成一定的推斷技巧,無疑會提高答題的正確率。但要想攻克文言堡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關鍵靠平時的日積月累 。
三、歸納內容要點 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它要求學生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論述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這種考查應用性、綜合性強。
案例操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豈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于茲六年矣 B. 若屢為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若事不濟,此乃天也
C. 約其自歸以就死 D. 乃罪大惡極
木欣欣以向榮 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認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
B.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
D.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見的一項是 ( )
A.《縱囚論》歷來被認為是我國古代說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觀點鮮明、邏輯嚴密、中心突出取勝。
B.歐陽修認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C.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果。
D.作者認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寧以義死,不茍幸生(2分)
譯文:
(2)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3分)
譯文:
(3)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3分)
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題。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興造,必須貴順物情。昔大禹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極廣,而無怨?(dú)者,物情所欲,而眾所共有故也。秦始皇營建宮室,而人多謗議者,為徇其私欲,不與眾共故也。古人云:‘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固知見可欲,其心必亂矣。至如雕鏤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驕奢,則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車服、婚嫁、喪葬,準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斷。”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
貞觀二年,公卿奏曰:“依《禮》,季夏之月,可以居臺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宮中卑濕,請營一閣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氣疾,豈宜下濕?若遂來請,糜費良多。昔漢文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于漢帝,而所費過之,豈為人父母之道也?”固請至于再三,竟不許。
貞觀四年,太宗謂侍臣曰:“崇飾宮宇,游賞池臺,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鬃釉疲‘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勞弊之事,誠不可施于百姓。朕尊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誠能自節,若百姓不欲,必能順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憐百姓,每節己以順人。臣聞‘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隋煬帝志在無厭,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營造,小不稱意,則有峻罰嚴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此非書籍所傳,亦陛下目所親見。為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為不足,更萬倍過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對甚善!非公,朕安得聞此言?”(選自吳兢《貞觀政要•論儉約》,略有刪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須貴順物情 物:人 B.宮中卑濕 卑:低下
C.陛下本憐百姓 憐:同情 D.隋煬帝志在無厭 厭:滿足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物情所欲,而眾所共有故也 宮中卑濕,請營一閣以居之
吾負神明,而使汝夭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勞弊之事,誠不可施于百姓 小不稱意,則有峻罰嚴刑
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唐太宗崇尚儉約的一組是( )
、匐抻袣饧,豈宜下濕? ②固請至于再三,竟不許。 ③勞弊之事,誠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憐百姓,每節己以順人!、荼菹氯粢詾樽,今日不啻足矣!、薰鄬ι跎!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
4.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所論儉約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勤儉節約,而是針對王公貴族揮霍無度“則危亡之期可立待”展開討論的,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性。
B.貞觀以來“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們認真貫徹唐太宗儉約治國主張的必然結果。
C.唐太宗不僅以古為鑒,對儉約治國有清醒的認識,而且身體力行,寧愿忍受疾病困擾也決不造屋避濕,體現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風范。
D.魏徵認為,隋煬帝亡國固然與喜歡奢侈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濫施刑罰,從另一方面對唐太宗提出勸諫,得到了唐太宗的贊許。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l)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朕德不逮于漢帝,而所費過之,豈為人父母之道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誠能自節,若百姓不欲,必能順其情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題。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力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愿受一廛而為氓 百姓
B、舉舜而敷治焉 選撥
C、治于人者食人 供養
D、不為厲陶冶 鼓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獨可耕且為與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B、 如必自為而后用之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C、 盡棄其學而學焉 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D、 許子以釜甑爨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3、對文章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許行等農家學派的主張是解決剝削與反剝削,壓迫與反壓迫的辦法。他們不但從理論上這樣認為,而且還身體力行到滕國為氓,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B、 許行的學術在當時影響很大,連儒學弟子陳相也和其兄弟陳辛從宋國趕來滕國做了許行的門徒,愿棄自己的儒學而向許行學習。
C、 陳相見孟子時表明了自己對許行靠編鞋織席為生親自從事農業勞動很贊許,并且他還認為滕國的國君使百姓困苦來養肥自己,算不上賢明之君。
D、 本段文字體現孟子散文善于論辯的特征,多用反詰句和排比句。反詰句不直接說出正面結論,讓對方思而得之,更有啟發誘導力量。 排比句使句式整齊,表達有氣勢。
4、文言翻譯
(1)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也,惡得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3題。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錯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亂世,猶為此言,彼閹然媚于世者,能無愧哉!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于廉恥者。《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后漢書》:“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負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杼八枚,奐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使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金馬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鳴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于貪求者哉?(明•顧炎武《日知錄•廉恥》節選)
[注]:《五代史》為歐陽修編著。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棄禮義,捐廉恥 捐:丟棄
B.若由此業自致卿相 致:招來、使……來
C.羌性貪而貴吏清 貴:推崇 重視
D.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 率:一概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國乃滅亡 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使馬如羊,不以入? 有不始于貪求者哉
農人告余以春及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下列每個句子中,上下句之間語意義關系相同的一組是( )
①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②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鄯蛉擞袗u,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④使馬如羊,不以入?
、萸坝邪硕嘉韭屎秘斬,為所患苦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顏)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亂世,猶為此言,彼閹然媚于世者,能無愧哉!
(2)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
(3)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
五、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
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雖悔無及。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則可與言理矣。
荊平王有臣曰費無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為建取妻于秦而美,無忌勸王奪之。王已奪之,而疏太子。無忌說王曰:“晉之霸也,近于諸夏;而荊僻也,故不能與爭。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說,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惡之曰:“建與連尹將以方城外反。”王曰:“已為我子矣,又尚奚求?”對曰:“以妻事怨,且自以為猶宋也①。齊晉又輔之。將以害荊,其事已集矣。”王信之,使執連尹,太子建出奔。
左尹郄宛,國人說之。無忌又欲殺之,謂令尹子常曰:“郄宛欲飲令尹酒。”又謂郄宛曰:“令尹欲飲酒于子之家。”郄宛曰:“我賤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來辱,我且何以給待之?”無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置之門,令尹至,必觀之,已,因以為酬。”及饗日,惟門左右而置甲兵焉。無忌因謂令尹曰:“吾幾禍令尹。郄宛將殺令尹,甲在門矣。”令尹使人視之,信。遂攻郄宛,殺之。國人大怨,動胙者②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謂令尹曰:“夫無忌,荊之讒人也。亡夫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殺眾不辜,以興大謗,患幾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圖?”乃殺費無忌,盡滅其族,以說其國。動而不論其義,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滅其族,費無忌之謂乎!
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惡。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后世以為法程。 (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有刪節)
【注】①宋:當時楚國北方的一個小國。②動胙(zuò)者:周天子派來送祭肉的使者。胙,祭祀用的肉。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行不可不孰 孰:深思熟慮
B.害太子建,欲去之 去:除去、去掉
C.屏王之耳目 屏:摒棄、撇開
D.以說其國 說:取悅、討好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小人計行其利,乃不利
A.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而荊僻也,故不能與爭
B.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不足以辱令尹
C.
不讓,欲以觀公子
為義者則不然
D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費無忌行事陰險詭詐,他勸楚平王奪取太子建的妻子,并將太子安置在城父,是因為他嫉怕太子建而要除掉建。
B.左尹郄宛深受國人愛戴,費無忌便圖謀借令尹子常之手來除掉郄宛。子常聽信無忌的讒言,行事不察誤殺了郄宛。
C.費無忌連連沒詭計殺害了太子建和左尹郄宛,最終害人害己。由此可見,小人行事一心謀求私利,難有好下場。
D.楚平王被費無忌算計而不自知,導致費無忌迫害太子、大臣的陰謀接連得逞,他行事昏昧,助長了小人的氣焰。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王為建取妻于秦而美。
譯文:
(2)我且何以給待之?
譯文;
(3)動而不論其義,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
譯文: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