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1
一、面對經濟全球化
1.什么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實質?載體?
(1)含義: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是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
(2)主要表現是:生產全球化(國際范圍內的分工與協作)、貿易全球化(國際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和資本全球化(資本在國際范圍內的流動)。(3)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4)載體: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跨國公司是指在本國擁有一個總部,并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擁有子公司的國際性企業;其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作用是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有利影響: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不利影響):①實質上由發達資國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②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在一起,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3、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勇敢迎接挑戰。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1.世界貿易組織的地位?基本原則?作用?
(1)地位:世界貿易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稱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
(2)基本原則:★①非歧視原則(最重要的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②市場準入原則、③互惠原則、④公平競爭與貿易原則、⑤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
(3)作用:①積極組織多邊談判;②為國際貿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協定;③為成員提供解決貿易摩擦和沖突的場所。
2.簡述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影響?
①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國際環境;②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動了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提高;④帶動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⑤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⑥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3.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責任編輯:郭躍文)
分享“高考政治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1”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