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考點: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2017-01-10 18:11:59 來源:教育聯展網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中國古代經濟屬于典型的農耕經濟。遼闊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縱橫的河流,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天然的條件。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56年),隨著鐵器、牛耕的使用,小農經濟形成,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男耕女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這種生產經營模式延續于整個中國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體。與小農經濟發展相適應,我國古代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為主體,土地兼并伴隨其整個發展過程。我國古代手工業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在金屬冶煉、紡織、陶瓷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經營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三種形態。商業領域,盡管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但由于經濟規律的作用,我國古代商業依然得到很大發展。古代手工業和商業畢竟從屬于農業,其發展水平明顯受到農業的制約,只是作為農業的補充而存在,無法獨立發展。明清時期,在自然經濟的母體中開始孕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其發展,也阻礙了中國向近代工業文明的演進,最終導致中國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這一主題有兩條重要線索:一是從古代經濟的基本類型來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構成了中國古代最基本的三個經濟部門;二是從經濟的性質來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是以自然經濟為主導的,明清時期在農耕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①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鐵犁牛耕的出現、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促進了小農經濟的形成。它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

  ②古代中國手工業脫胎于古代農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中國古代手工業具有歷史悠久、素稱發達、技術高超、工藝精湛、質地優良和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特點。

  ③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興起和繁榮。從春秋戰國時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體的興起,反映了中國古代商業由官府壟斷到地域范圍不斷發展擴大、城鎮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和發展的特點。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但由于受到封建王朝“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阻礙,發展非常緩慢。鴉片戰爭前夕,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從而使中國由先進轉為落后,埋下了日后被動挨打的禍根。

  【歷史概念】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三要素包括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 其三要素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和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諸多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

  小農經濟:一般指自耕農經濟,特點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小農經濟屬于自然經濟,但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應。小農經濟帶有自給自足的封閉性,但不是與市場沒有聯系。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商品經濟: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進取性。

  商品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經濟,商品經濟只有發展到出現雇傭關系,才是資本主義經濟,但資本主義經濟一定是商品經濟。

  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其生產的目的不是為市場交換需要,而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如氏族、封建莊園、農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排斥社會分工,每一個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其典型寫照,它是與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相適應的。曾經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存在。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自給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滿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

  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采用先進的技術措施進行精致的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

  農耕經濟:農耕為主的經濟形態,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內容。

  干支紀年: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的紀年方式。

  (1)公元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

  首先,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相對應。然后,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余數在地支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了干支紀年。

  如:公元1995年。用該年尾數5找出對應的天干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數為3。用余數3找出相對應的地支為“亥”。那么,公元1995年則為農歷乙亥年。

  (2)公元前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

  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一定時期的經濟決定一定時期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對經濟的發展又有反作用。所以復習本單元時可以聯系必修1中的“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必修3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古代中國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適當聯系選修1中的“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等內容。

  所有制是指人們對物質資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即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所有人行使所有權活動的行為規范。所有權是決定社會生產勞動的目的,對象,手段,方法和結果的支配力量。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導入新課】黃梅戲《天仙配》中有這樣一段唱詞:“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可以說,這是小農經濟下中國農民的理想和追求。

  【考試大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課程標準】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復習中要從生產力角度(重在耕作技術兼顧水利)提綱挈領地概況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農業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產部門,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水利設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產組織的小型化,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形態的基礎,也是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之一。

  3、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于世,小農經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聯系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近現代的農民革命,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具體換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數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數11,對應地支中的“戌”。那么,該年則為丙戌年。

  1、公元紀年:

  以傳說中的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作為開始紀年的標志,我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采用公元紀年。公元元年以前發生的事,稱為公元前××年;公元元年以后發生的事,由公元元年向后推算,稱為公元××年。每十年是一個年代,如30年代指30年—39年;每一百年是一個世紀。

  2、年代和世紀的換算:

  (1)年代換世紀:百位加一,例如:公元前50年,百位為0加1,即公元前1世紀;1840年,百位為8加1,即19世紀。

  (2)世紀換年代:19世紀40年代指1830年—1849年;公元前3世紀50年代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0年。

  3、世紀初和世紀末:

  1世紀100年,前20年為世紀初,后10年為世紀末。公元前3世紀指公元前399年(初)—公元前300年(末),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應為公元前3世紀末;20世紀指1900年(初)—1999年(末),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應為20世紀末。即公元前大數為初,小數為末;公元后小數為初,大數為末。

  4、計算時間:

  不垮元年=︱差︱,如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出生,公元前190年去世,︱前145年—前190年︱=︱145—190︱=︱—45︱=45;又如某人5年出生,28年去世,︱5—28︱=︱—23︱=23年。

  跨元年=和—1,如光武帝公元前6年出生,57年去世,(前6年+57—1)=6+57—1=62年。

  5、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就是民國元年。民國紀年換成公元紀年加1911;反之,公元紀年換成民國紀年則減1911。如1919年五四運動就是1919—1911=8,即民國8年;民國38年南京解放就是38+1911=1949,即公元1949年。 經營方式是所有者和經營者相互關系的表現形式。如中國全民所有制企業,在體制改革前,均由國家直接經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故稱為國營企業;在體制改革后,則由企業自主經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故稱國有企業。經營方式是經濟單位經營的具體形式。如長年經營或季節經營,固定經營或流動經營等。

  耕作方式:遠古社會由“刀耕火種”發展到“石器鋤耕”;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

  【知識梳理】

  一、農業的起源

  學法指導]重點把握中國原始農業的地域性差異及其原因。

  1.形成:原始農業是從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

  2.區域:中國農耕經濟最早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出現。

  3.格局:中國古代農業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點之一:中國古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產業結構)

  二、從耒耜到曲轅犁

  學法指導] 鐵器的出現,我國歷史從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牛耕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農用動力的一次偉大革命。注意筒車和翻車的區別:翻車借助人力,筒車借助水力。

  1.原始社會:刀耕火種是原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們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農具。

  2.進入文明時代: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戰國:農業生產中開始使用鐵農具,由此出現借助鐵農具和牛力的農業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效率。

  4.唐代:在長江下游一帶出現了曲轅犁,標志著我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翻車(三國魏)、筒車(唐)。

  6.特點之二: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生產模式)

  三、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學法指導] 非重點內容,把握重要的水利設施即可。

  1.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2.春秋戰國: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3.西漢:興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4.治理黃河:黃河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命脈,是影響朝廷財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歷代重視對黃河的治理。典型的如東漢王景治理黃河。

  5.在西域地區還出現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坎兒井。

  時 間 生產工具 水利設施 原始農業 刀耕火種,使用石、木、骨具,“耒耜” 大禹治水 商周 出現青銅制品,但很少用于農業 春秋戰國 鐵農具代替了過去石制、骨制工具 芍(que)陂(bei)、都江堰 西漢 犁壁、鐵犁牛耕推廣 漕渠、白渠、坎兒井 東漢 一牛挽犁 漢明帝時王景治黃 曹魏 翻車(人力) 唐朝 曲轅犁(標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筒車(水力,灌溉用) 四、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學法指導] 本課重點內容,綜合把握小農經濟產生的條件、特點和地位。

  1.商周時期:多采用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

  2.春秋時期:自耕農經濟產生。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個體農耕、鐵犁牛耕、精耕細作。

  (1)條件: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私有土地)是小農經濟出現的前提。②根本原因: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鐵器、牛耕)的進步。③精耕細作。④重農政策。

  (2)經營方式:自耕農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的第三個特點。

  (3)評價

  優點:①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②農民生活比較穩定,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

  缺點:①規模小、水平低(簡單的性別分工)、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差,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②到近代以后,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之一;③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是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和壓榨及社會的動蕩是其破產的原因之一。

  (4)發展:小農經濟在我國存在歷史悠久,經歷古代、近代和現代。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發展狀況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古代政權的安危。但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土地歸集體所有(不再私有),農民集體勞動(不再以家庭為單位勞動),小農經濟才最終消失。

  五、耕作方式的演變過程

  1、原始農業采用“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我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技術。

  4、春秋時期,鐵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后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知識拓展】

  1、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是不相同的概念,中國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等于自然經濟,并延續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二者出現了交集,都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自然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農業經營規模狹小,隨著社會屬性的變化,和商品經濟聯系加深。

  2、中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小農經濟,它們并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實質是資本主義富農經濟。它們生產的產品主要不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場相聯系。但由于它經營規模小,相對于資本主義大農場而言,故叫小農經濟。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農經濟被農業合作社所代替。

  3、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所以,從生產規模和分戶經營看,中國的農民仍然以小規模的一家一戶進行經營和生活,本質上仍然屬于小農經濟。但其性質不同于以往的小農經濟。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開放后所形成的小農經濟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的小農經濟。它和傳統意義上處于封閉狀態的小農經濟相比,已是大相徑庭、面目全非。當今的農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化體系中,其社會化程度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實踐中,我國正在探索社會組織與農戶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國家提出了加強對農村的社會化服務的政策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

  4、古代農耕經濟的特點

  經濟形態 以小農經濟為主,自給自足 所有制結構(土地制度) 春戰以來,封建土地私有制成為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體 產業結構 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耕作方式 鐵力牛耕為主,實行精耕細作 經營方式 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 5.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

  時期 生產工具 耕作方式、方法、

  技術與制度 農作物 水利灌溉 基本模式 表現 原始農業 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種(經常遷徙) 水稻、粟 集體勞動 商周 耒耜和少量青銅農具 “耜耕”或“石器鋤耕”、懂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肥和治蟲等(走向定居) 粟、稻、黍、稷、麥、桑、麻等 春秋戰國 鐵農具,牛耕(開始使用和逐漸推廣階段) 鐵犁牛耕、壟作法 都江堰 個體勞動、小農經濟 兩漢 耦犁(二牛二犁三人)、犁壁,耬車(改進和普及階段) 代田法(同一地塊上作物種植的田垅隔年代換)、一年一熟 引進棉花 漕渠、白渠、龍首渠 魏晉南北朝 北方耕耙耱技術、南方耕耙技術、進行輪作和綠肥種植 翻車(人力) 隋唐 曲轅犁(完善階段) 普遍育秧移栽 筒車(水力) 兩宋 江南稻麥輪作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 引進占城稻 高轉筒車 明清 引進玉米和甘薯等高產作物 風力水車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 基本特點 基本模式--小農經濟(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技術先進;

  耕作方式—鐵器牛耕;起源--起源早,獨立發展,自成體系,世界領先;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導的土地私有制;

  產業結構特點—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影響 ①對手工業和商業的影響: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物品豐富,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并為手工業發展提供原料、市場和勞動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農業發展是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②對穩定社會秩序的影響: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穩定、富足,農民與土地的緊密結合,必然會穩定社會秩序,避免農民起義和戰爭。“無農不穩”即是這個道理。農民與政治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

  ③對社會風氣和文化的影響:“衣食足而知榮辱”,農業的發展會促進社會風氣的改觀和人們信仰的進步。農業發展會對文化事業的繁榮奠定基礎。

  ④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如果盲目過度開墾將造成環境的破壞。如,隋唐時期由于圍湖造田和大量開墾山地,使自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清朝更為嚴重。因此,要協調農業發展和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⑤對中外交流的影響:農業的發展會為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奠定物質基礎。

  (責任編輯:郭躍文)

分享“高考歷史復習考點: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在线中文字幕dvd | 中国少妇性爱视频免费的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AV制服丝袜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