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中國古代史專項知識點總結

2017-01-05 10:45:03 來源:精品學習網

  重點復習黃金方案,就是打好基礎提高能力,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在短短的時間內,如何提高復習的效率和質量,是每位學生所關心的,下文為中國古代史專項知識點,大家請仔細閱讀。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占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于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采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后,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于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后,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后,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后,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后,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后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后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于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后,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采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后,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育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2017高考歷史中國古代史專項知識點總結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大家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學。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2017高考歷史中國古代史專項知識點總結”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性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 | 亚洲国产原创私拍精品 | 在线免费看AV的网站 | 欧美亚洲另类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