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勸學》的思想美、邏輯美和語言美賞析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荀子》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星,而作為該書開篇之作的《勸學》,更是閃射著美的光輝。那么,它美在何處?
第一,深邃的思想美。在荀子生活的時代,接受教育還只是少數人享有的特權。他傾心辦學,執著地著書立說,高揚“勸學”的旗幟。
文章主旨“學不可以已”的學習觀,正與我們當今倡導的“終身學習”理念異曲同工。荀子的這種觀點緣于環境可以改造人的唯物主義思想,同時也與他的“性惡論”一脈相承。荀子認為,人能夠通過后天的努力、圣賢的教化、文化的熏染,逐漸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惡”。而這一學習觀也客觀地遵循了人的認識規律。
文章在“學不可以已”這一主旨的統攝之下的許多觀點,同樣詮釋著荀子深邃的思想。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的命意,揭示了客觀事物內在的規律,使人對克服自身固有的缺欠、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滿信心,從而引人向善,這無疑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我們從《勸學》中不難看出,文中許多重要觀點已超出了對學習本身的關注,充滿了對人性的關懷。
第二,論證的邏輯美。集中筆墨論述一個問題是荀子議論性散文的一貫風格,《勸學》也不例外。
文章不枝不蔓,始終圍繞學習展開論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這個觀點中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學習非常重要,所以不能放棄;二是說學習要有所得,應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廢。接著分別從三個方面對這一論點進行闡釋。第二段論證學習的意義在于使人“知明而行無過”,第三段論證學習的作用是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第四段論證學習的方法和態度貴在積累,堅持,專一。從以上分析可看出,首段總攬后三段,而后三段各有側重,又互為聯系,全文渾然一體,讓人明白了為什么學習和如何學習的深意。
文章不僅在整體安排上環環相扣,而且在單獨的一段中也顯示出邏輯的嚴密性。比如最后一段,主要從三個角度論述學習應具備的正確方法和態度。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到“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著重強調一個“積”字,說明學習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要靠日積月累,不能一蹴而就。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著重強調一個“恒”字,論述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段末則著重強調一個“專”字,論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積”“恒”“專”,三者相對獨立,而又密不可分。
第三,鮮活的比喻表現出的語言美。《勸學》的說理性很強,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論道,而是巧妙設喻,娓娓說理。文中比喻論證鋪錦列繡,顯示出“鮮”“活”的藝術魅力。
“鮮”,是說比喻的內容通俗明了,毫無陳腐的學究氣。荀子善于發掘生活的寶藏,將深奧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連類比物,啟迪思考,使讀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如文章開始的“青勝于藍”“冰寒于水”“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五個比喻,都來自生活,充滿了智慧。
“活”,是說比喻的形式多樣。有的正面切入,直陳觀點,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反面迂回,論證道理,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同類并列,反復強調,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有的正反對照,蘊涵深意,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有的單獨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領會,如“青勝于藍”“冰寒于水”。
全文比喻眾多,變化多姿,毫無羅列重復之感。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氣勢恢弘,說理流暢,內容形式和諧統一。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勸學》的思想美、邏輯美和語言美賞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