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荀子》概論

2016-12-30 23:54:12 來源:查字典語文網

   荀子這本書,為分崩離析、激蕩動亂的時代,帶來大一統的思想。

  “子”乃是古人對學者的尊稱,荀子即是尊稱荀老師。現行荀子的版本,起自勸學篇,而迄于堯問篇,計收錄32篇,每篇皆有特定的中心題旨,以及廣泛的討論。

  一、內容概要

  1、勸學篇:

  荀子一書的首篇。闡述后天教育對人格形成的重大影響,并論究學問的重要性。為學的方法和內容以及自我涵養的重要。本篇不僅闡揚荀子一書之基本主張,同時亦可反映荀子的為人。

  ⑴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青色是由藍色提煉出來的,卻比藍更青。冰是由水凝成的,但是比水寒冷。如同木材直得能合于墨線,把它揉成車輪,又彎彎地合乎圓規,雖然曬干后翹起,也不可能再恢復挺直的原狀,這是“輮”的工夫使它改變的啊!所以,木頭一受繩正就會筆直,刀劍一經琢磨就會快利。

  同樣地,君予若日日三省,不斷地窮究學問、必將增長其睿智,不會再有失禮不當的言行。

  初降世間的嬰孩,盡管他們出生的地點不同,但是呱呱落地的哭聲,卻不會因地而異。日后隨著成長環境的區別,才逐漸染上不同的習俗,更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產生不同的人格。

  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登高揮手時,雖然手并沒有加長、但是遠方的人都能看見。雖然沒有飛快的腿勁,藉著車輛的功用,千里之途也能一日到達。身為君子的人,并不是由于天資聰穎,只是善于巧妙地利用各種條件罷了。

  例如,有一種被稱為“蒙鳩”的小鳥,常把羽毛筑成的巢,用草系在蘆葦的葦芒上。風一吹。葦芒折斷了,巢中的鳥蛋自然破裂,雛鳥就此遭到摧殘。但是鳥巢之所以翻覆,并不是由于巢的構造過于粗濫,實在是因為葦芒太脆弱的緣故。另外有一種叫做“射干”的植物,莖長僅有四寸而已,可是因為它長在高山上,所以能夠俯視千仞之谷,這也是得地利之便。蓬是很柔弱的植物,但是它和麻生長在一起時,即使沒有支撐物,也能長得筆直。白砂若和污泥混雜一塊,必然也被染得污穢了。

  所以,君子應當選擇良好的居處,結交品格優秀的朋友。為求正心,對自己修身無助益的,即當遠離。

  ⑶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雖有千里之遙,只要步步向前,則必能達到目的。不論是巨淵、深水,都是由百川匯集,然后成形的。不論是何等的劣馬,只要不半途而廢,持續不斷地走上十 天,就能與名馬一天的行程相當。

  以上所舉的例子都是由于持續以恒,專心致志,才獲得成功。由此,我們了解:沒有專一的心志,就無法擁有清明的智慧; 沒有精純的工夫,就不可能創立顯著的功業。

  2、天論篇:

  本文說明自然界的運行乃是由于天命使然。主張人應主動地去克服大自然,并且進一步利用自然萬物,而不只是束手聽憑自然的擺布。這是一篇對大自然重新估量、對人類寄予新希望的文章。

  ⑴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

  天之運行,有其一定的法則。不論天下出現了何等的圣王或暴君,天的運行也不會有所改變(天行有常,不為堯存……)。雖然人間有吉兇,但那絕非天的意思,而是人為因素所致。因為,一個努力工作而生活儉樸的人,不可能受困于貧苦;一個生活有規律且經常運動的人,也不容易感染疾病;反之,如果懶惰而奢侈,當然不可能得到富貴;生活既不規律又不運動,當然不可能有健康的身體。

  所以,在相同的天時條件之下,一個政治紊亂的國家,其災難必定多于一個國治民安的國家;怨天是錯誤的,因為這并不是天命所致,而是人自己所種下的禍根……天有四季的變化,地有造物的能力,而人卻具有利用兩者的能力。天、地、人三者各扮演不同的角色,宇宙的秩序才得以維持。人忘記自己扮演的角色而想侵犯天地,那是愚不可及的事。真正聰明的人不會逾越本身的領域而行動。真正的智慧就是不超出人類的領域去做無謂的思考。

  ⑵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上天不會因為人厭惡寒冷就將冬天從四季中刪除,大地也不會為了人們厭惡路途的遙遠而將其距離縮短;同樣的道理,一位君子也不會因為受到小人的左右,而停止正道的實踐。由此便可看出:天、地都有它們不變的法則,而君子更應該有他不變且堅守的原則。

  ⑶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古時候,當日蝕、月蝕的特殊景象發生時,人們就低頭默禱,希望它趕快消失;而當大地龜裂,不見滴水的干旱來臨時,人們就架起臺子,祈求上蒼降雨。看到這種情景,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那些人真以為如此做,就能達到他們的目的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可是為什么他們仍照著這種方法來祈求上蒼呢?原來他們是抱著“盡人事以聽天命”的態度而為之。事實上,即使是人們不求雨,在該下雨的時候,也照樣會降雨的。

  如果人們把天看得至高無上而盲目地崇拜,倒不如把天降一級看作與萬物無異而加以充分利用。把上天所生的各種變化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是比歌頌天,追隨天更能增加我們的 利益嗎?這句話是怎么說呢?舉例而言,我們是應該消極地欣 賞因四季變化所呈現出的迷人景色呢?還是應該積極地利用季節的變化以提高生產呢?一味地敬仰上天,而忽略自己的力量,那是愚不可及的事。

  3、性惡篇:

  本篇說明人性本惡,只要能樹立正確目標,再加上適當的指導與不斷的努力,漸漸地,就能將本性轉變為善。這是一篇與孟子“性善論”對立的文章。

  ⑴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人的天性本屬于惡,后來所以會有善的一面,只是人為所致。

  人一生下來,就有許多天生的劣根性,如輕易為利所誘、有嫉妒他人之心及熱衷于物質追求等。如任此種天性發展。必會引起許多原可避免的爭執,因而破壞社會秩序及道德,導致混亂局面的產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必須有一位指導者根據法令來教導人們,輔以理、義(此二者乃儒家社會中的行為規范,荀子認為與法頗為相似)的教化。如此方能自我抑制,遵守社會秩序及道德,社會才能獲得安定。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想把彎曲的木材矯直,就必須利用固定板,而刀之所以鋒利亦是因為磨刀石的緣故。

  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并非靠后天學習所能獲得,更不是人力所能創造的。至于理、義,則是圣人所制定的規范,只要用心去學,人人都可以獲得。這種只要努力去學即可獲得,只要去做 就可以做到的,就稱作“人為”。

  ⑵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

  圣人與常人在天性上并無差異,但由于后天的努力,才使圣人優于常人,這種后天的努力,就稱“人為”。

  古時候,圣人為使人民都能夠成為善良、守法的百姓。創立了一套治國化民的制度,例如樹立君主權威,以禮、義作為人民的行為規范,及制定完善的刑法等。當一國幸得仁君時,他必會采用圣人的這套制度來治理國家,如此,人民就能奉公守法,國家也必會步向康莊大道。

  一旦國家不幸,遇一昏君。他卻不會來用圣人的制度治國, 結果弄得民不聊生,惡勢強權抬頭,正義真理無法伸張,社會秩序也會很快地崩潰,國家自然無法強大。

  什么是圣人呢?圣人乃是眾人之中的佼佼者,也就是最優的人。以古時候的大禹為例,大家都尊他為圣人,是什么道理呢?原來大禹具備了仁、義、禮這三個高超德行,仔細想想,仁、義、禮這三者都是為大眾所了解而可以實踐的,假使一個人想成圣人,就必須明了這三項道理,并且,持之以恒徹底實踐。最后, 就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也許一般人會認為成圣太難,且看古往今來,蕓蕓眾生,又有幾位是圣人呢?如果有這種想法就錯了。可以這樣說,一個人如果努力追求學問,注重品德修養,時時不忘行善,那么在不知不覺中,他已達到了仁、義、禮三者,而成為圣人。

  4、非十二子篇:

  本篇是對十二位思想家所作的一番評論。荀子先把戰國時代極為活躍而享有盛名的十二位思想家分成六派,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論,將他們逐個評駁。此外還談到知識分子的處世方法, 并對當時學者們丑陋的一面進行了批判。

  5、儒效篇:

  這篇是站在儒家立場,說明它對安定天下所作的重大貢獻。同時認為圣人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中心人物,但僅以仁政治 國是不夠的,必須以強大的武力為后盾,才能使國家富強、長久。這是一種講求現實的理論。

  6、王制篇:

  本篇以禮、義為基礎,說明政治的具體面目。認為一個人在社會中的階級和所擔任的職責,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又認為君主有三種不同的類型──王者、霸者、強者,并說明了王者之所以優于霸者、強者的地方及其所負的重大責任。

  7、富國篇:

  在此篇中,專門討論王者的經濟理論。敘述一位君主如果想要達到國富民強的目標,就必須團結全國上下。在財政上力求節約,在生產上提高效率,在國防上充實國力,如此才能達到目的。不過,這種經濟理論雖然是以滿足人民生活為出發點,但荀子認為仍應根據每個人的身分(即階級)來實行,這樣才能維持社會秩序。

  8、議兵篇:

  在本篇中,主要敘述軍事和戰略的理論。王者應該采用仁君所主張的兵法,使對方心悅誠服,自動投降。因為真正的戰略并非用軍事的觀點來擬定,而是以君主的德望為基礎,并且只是 一種為達到目的所采用的政治手段。

  9、解蔽篇:

  敘述人類這顆主宰權衡的心如何發揮功能,及當心受到外在引誘而迷惑時,會招致何種災禍。主張對一件事情作出正確判斷后,就要完全發揮心的功能、并且這顆心不能與社會倫常脫節。本篇還涉及到心理學、認識論的范疇。

  10、正名篇:

  所謂正名,就是匡正言語之亂。本篇對言語的形成、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祔對正名產生的俢等都有詳細的敘述;對如何引導人類欲望走向正途也有清晰的說明。

  二、名句摘錄

  “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嘗粹而來也;其去也,所惡未嘗粹而往也”

  我們想要獲得某樣東西時,不見得就能如愿的獲得那些東西;而當我們對某些事情感到厭惡時,也無法如我們所愿完全將它們除去。這就好比你閱讀一本人人稱道的好書時,里面的內容未必完全是你所喜愛的,但是你能將一部分撕掉不要嗎? 所以說一件事情的取舍,應該事先權衡輕重,再做決定。(《正名篇》)

  “從道不從君”

  國君在治理國事時,如果依正道而行,為人臣 者就應該聽從他的命令辦事;一旦君主違背這個基于社會正義 的“正道”來治國時,身為屬下的巨子就必須直言進諫,而不計一切后果。(《臣道篇》)

  “人生不能無群”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決不可能離群獨居;但在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中,每一份子都應明了自己的職責,分工合作,如此才能維持社會秩序;否則,社會將出現混亂局面,人類的生存將會變得艱苦不堪,所以荀子再三強調以禮、義教化百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王制篇》)

  “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在一般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時, 高高在上的君主必不可能富有;而當人民衣食無缺、生活富足時.他們的君主必不致貧窮。換句話說,人民生活富裕,就是國勢強盛的基礎。(《寓國篇》)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如果把君主比喻成船,人民比喻成水,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君主與人民間的密切關系。試看水可以波平無浪地使船順利航行,也可以興風作僅使船沉沒。換言之,使船沉、浮的決定都操在水的手中。同樣的道理,當人民對君主治理國事的方法不滿意時,君主就會終日惶惶不安,不久于位了。(《王制篇》)

  三、題意解說

  荀子是戰國時代的卓越思想家。有一段時期,荀子也被人稱為“孫卿子”。

  荀子,趙人,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末。早年游學齊國。在齊頗受推崇,享有盛名;后輾轉至楚,在楚國曾任職于蘭陵縣,這期間,他也曾到秦、趙等國旅行。荀子是一位具有實際行政經驗的言論思想家。然而,他最感興趣的卻不是從事政治工作,而是把政治當作思考的對象,研究哪一種政治最有利于百姓。

  荀子將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學說集中起來,并發揚光大。荀子全文共二十二篇,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荀子親自執筆,內容涉及教育、政治、文學、音樂、軍事,經濟、認識論、邏輯學等多方面,幾乎與哲學所涵蓋的廣大范圍無異。

  荀子的立論基礎,建立于維持天下的安定局面和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上。他認為自己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不過,在許多地方,他又修正了孔子的言論,并反對孟子。因此,不能將荀子一書簡單地歸人儒家學派。

  荀子對于政治方面的種種主張,受到當時新興時代背景的影響,完以現實主義為立論基礎。例如:他將“禮”視為外在的規范;否定天命,認為人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并認為“認識”乃是透過感官與經驗產生。后人覺得荀子的這些政治主張,正是秦統一天下所持的最好根據。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荀子》概論”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 亚洲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 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1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 午夜国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