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過秦論》論證特色分析
《過秦論》詳敘史實,精為議論,篇末才亮出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本文論證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善用對比,于層層對比中,翻出“仁義”要旨。
秦的崛起始于秦孝公,文章先寫地理優勢,次寫政治雄心,一個“席卷……”排偶句盡現秦虎視眈眈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固守”二字暗示出秦孝公的上下一心、克盡職守。秦“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是“立法度、務耕織、修戰具與連橫”的直接結果。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五位國君均“蒙故業,因遺策”,繼續執行孝公攻奪天下的既定國策。文章略寫后兩位“享國之日淺”的史實,詳寫前三位。從四個方位寫秦攻城奪地之銳不可擋,以諸侯約從之時人之眾、將之廣、心之齊、謀之深、志之堅寫秦遭受嚴峻的挑戰。秦最終無費一矢一鏃,而致“諸侯已困”。此以諸侯約從之協力齊心與最終慘敗反襯秦破諸侯之易,這里隱約寫出秦之崛起與發展是有賴“仁義”之策的。
秦由攻勢轉入守勢,始于“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及至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乃對外“執敲撲而鞭笞”,對內則廢道焚言、“隳”“殺”“收”“銷”、筑城掘池、良將精兵守要害。此時暴虐無道的愚民、弱民、防民之策完全背離仁義,有失民心。
寫秦的敗亡,詳寫陳涉的出身卑賤、才能拙劣、地位低下、起義軍人少力弱、器鈍兵疲,意在反襯秦王朝敗亡之不易。“非尊”、“非銛”“非抗”“非及”的陳涉以數百“疲弊之卒”發難,進攻占有天下的秦,竟能成功,此以各方面條件占優勢的九國之師反襯陳涉。這種“成敗異變,功業相反”的結局也說明此時的秦已變得外強中干,秦亡原因已暗含其中。
縱觀全文,先以約從諸侯的協力齊心反襯秦破諸侯之易,繼以微弱的陳涉反襯秦的余威不減、敗亡不易,又以九國之師的強大反襯陳涉破秦之易,終以秦昔日由弱而強與今日雖強而敗自成對比,突出秦敗亡之速之易。四組對比,貫穿全文,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一氣呵成,水到渠成地翻出“仁義”要旨,故有“古今第一氣盛文章”之譽。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過秦論》論證特色分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