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過秦論》問題探究

2016-12-29 01:27:04 來源:查字典語文網

   1、第2自然段內容龐雜而又高度概括,人們對它的層次劃分說法不一,究竟怎么劃分?

  第2自然段應該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始到“北收要害之郡”,寫秦對諸侯國的各個擊破,“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就說明了這一點,同時也說明了任何一個諸侯國都難以單獨與秦抗衡以及諸候之所以“會盟而謀弱秦”的原因。第二層從“諸侯恐懼”到“弱國入朝”。寫秦國擊敗聯合起來的九國之師,說明諸侯各國無論是單獨還是聯合起來,都不是秦的對手,展示了秦統一中國的必然趨勢。余下的部分為第三層:寫秦的孝文、莊襄兩國君因“享國之日淺”而無事可寫。

  2、面對百萬之眾的“多國部隊”,秦國為什么敢“開關延敵”,而九國之師又為何“逡巡”不敢進?

  聯合起來的“多國部隊”整體實力絕不比泰國弱,如果聯合起來還不如秦國的實力強大,那么九國之師就沒有必要遠道而來叩關送死了。所以如果統一戰線真的是一個團結戰斗的整體,協調一致,爭先恐后攻打秦國,秦國必亡無疑,然而事實上諸侯各國誰都怕秦國傷害自己,因為他們結盟的前提不是為了消滅共同的敵人,而是為了保護自己。這就決定了一旦戰爭真的打起來,他們必然以不使自己受傷害為前提。再說秦國確實強大,論單打獨斗誰也不是秦的對手,秦的函谷關有多大,一下子能上幾個人,很顯然誰先上誰挨打,所以九國聯合起來縱然有百萬之師,也形同虛設。秦國正是看到諸侯國的這一致命弱點,才敢大膽的“開關延敵”。而面對秦國大膽的“開關”,九國之師也真的只是“逡巡”,誰也不敢冒然進入,最后落得個“流血漂櫓”的可悲下場。

  3、“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殊俗”是什么用法?文中還有這種用法嗎?

  “殊俗”從字面上看就是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風俗。特殊的風俗是比較中原地區的一般風俗而言,文中以此替代具有這種特殊風俗的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這是借代修辭手法。文中這種借代修辭還有一些,比如:“七廟”代替國家,用“七廟隳”代替國家滅亡。“七廟”本是天子的宗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標志,如果說哪一個皇帝連自己老祖宗的牌位都保不住了,那么這個國家也就名存實亡了。另外,像“甕牖繩樞之子”代指窮苦人家的孩子;“行伍”代指軍隊;“阡陌”代指鄉村;“長策”、“敲撲”等都屬于借代修辭。

  4、比較“振長策而御宇內”與“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兩句有什么不同?

  從修辭學角度分析,這兩句都屬于借代手法的運用。“長策”本義是馬鞭子,如果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整天舉著馬鞭奪取、駕御天下,顯然是不合情理的,所以“長策”應該代指秦始皇所擁有的征服天下的武力。這句話應該是說秦始皇憑借著秦國強大的武力征服了諸侯,統一了中國。“敲撲”本義是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用來代指秦始皇打敗六國統一中國后,奴役天下百姓的嚴酷刑罰。所以前一句如果是寫秦始皇攻取天下時的不可一世、囂張氣焰,那么第二句就是寫秦始皇守天下時的殘酷和野蠻。

  5、從“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和“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兩句中能否看出秦的“不仁”?

  修長城,加強邊關建設,防御外邦的入侵,這本是一項積極的舉措,當年的趙武靈王憑借自己一國的微弱實力修筑長城,抵御外患,贏得全國上下一片贊譽。可是秦始皇憑著統一六國后的強大的國力,僅僅連接以前六國的舊長城,就使全國人民怨聲載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明證嗎?至于“收天下之兵”銷毀,這本是削弱人民起來反抗的一項舉措,似乎也無可厚非,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秦統治者的霸道和無理。他們害怕人民起來反抗,就強硬地銷毀兵器,不顧人民的感情和心理。這不難看出秦統治者的兇殘,他們根本沒考慮要收買人心,要推行“仁政”,這就注定秦必然滅亡的命運。

  6、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由攻轉守,就其國內來說,他的守策分幾步?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除做好防御外患的工作外,他統治天下的主要力量放在了如何統治人民上。他的統治策略大致分三步:首先是愚民政策,“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他認為先王的治世之道不符合他今天一統天下的專制統治,而諸子百家之言多講“仁義”,也與他的專制統治格格不入,人民讀多了這種書,定會對他的專制產生不滿,所以殘暴地焚書坑儒,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第二步他想盡一切辦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始皇帝認為人民沒有了兵器自然就不會或根本就無法起來反抗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愚蠢的,人民雖然手無寸鐵,但還不會“斬木為兵”嗎?第三步,他“踐華為城,因河為池”,然后派“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見就在這統一的國家,在和平的年代,始皇仍不放心,要設卡放哨,仔細盤問來往的行人,以防止人民造反,使得人民“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縱觀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三部曲,實際是在處處設怨,步步種恨,為以后人民的暴亂、反抗做了鋪墊。

  7、第4自然段,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陳涉的種種劣勢,這和“過秦”有什么關系?

  第4自然段作者極寫陳涉位卑才短,是個極平凡的小人物,沒有指揮和號召能力,是倉猝舉兵,人數少武器簡陋,他的部隊簡直是一群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可是就是這位“才能不及中人”的領導,這些“倔起于阡陌之中”的“疲弊之卒”,頃刻之間即“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很快便使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七廟隳”。從以上情形不難看出:秦的失敗絕不是因力量不強大,“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可見秦到滅亡,力量還是強大的。而力量強大的秦國卻因弱小的陳涉而滅亡,這恰恰說明了秦的滅亡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8、從“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一句的詞類活用看秦的政治失敗。

  這句話中的“云”、“響”、“景”都是詞類的活用,是名詞用作狀語,可分別理解為“像云彩一樣”、“像回響一樣”、“像影子一樣”,全句的意思是“天下人如同云彩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應和似的回應他(陳涉),都帶著糧食像影子似的追隨他。”人民之所以如此響應他,絕不是因為陳涉有什么特殊的號召力,而是因為他的舉動代表了人民的共同心聲——要推翻這個不施仁義的罪惡的秦王朝。可見秦的政治是多么的失敗。

  9、第5段是如何運用對比的方法的?

  第5段用的是對比分析然后歸納作結的方法。作者把陳涉的地位、兵器、策略、素質等方面與九國之師作詳細對比。因為第2段有九國之師的極力鋪敘,第4段又有陳涉起義情況的詳寫,這與第5段進行比較就從容不迫了。兩相比較,均不可“同日而語”,而結果卻是“一夫作難而七廟隳”,承襲前文,結論自然流出,于是一言以蔽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0、《過秦論》一文敘述的史實可分為哪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⑴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第一段),這是秦孝公時的事。

  ⑵秦王朝勢力的進一步擴展(第二段)。

  ⑶秦始皇統一全國(第三段)。

  ⑷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第四段)。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過秦論》問題探究”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麻豆 | 亚洲中文字幕制服自拍 | 一级按摩a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AV一本 |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 |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