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過秦論》疑難解析

2016-12-29 01:04:07 來源:查字典語文網

   1、《過秦論》鋪寫九國人多勢眾,是為了什么?極寫陳涉的卑微弱小,又是為了什么?

  《過秦論》對于秦國以外的其他九國──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勢力作了極為鋪張的敘述。

  當秦國日益強盛、不斷擴大疆土的時候,諸侯各國害怕了,于是,“會盟而謀弱秦”,“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它們集合結盟,商量削弱秦國的辦法;采取合縱的外交策略,締結了外交關系,互相支持,結成一體。它們不惜用“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重大代價,來招攬天下賢才;它們那里有以養士聞名的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它們會集了各個方面的人才,其中有不少能夠“為之謀”、“通其意”、“政其兵”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他們做了各種準備,便“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這使人感到,九國確是人多勢眾,秦國面對如此強大的九國聯盟,其處境的艱危是可想而知的。

  但事實不是這樣。秦國面對九國已經兵臨城下的百萬雄師,卻毫無懼色。它敢于“開關延敵”,大開關門,讓敵兵進來。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天下諸侯就已經疲困不堪了。九國的軍隊被打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落花流水。

  文章寫到這里,我們才明白了:原來作者鋪敘九國的“強大”,實在是為了映襯秦國的強大。寫九國是為了寫秦國。把九國寫得這樣人多勢眾,卻被秦國輕而易舉地徹底擊敗,這才更顯出秦國的強大來。正如《水滸傳》寫武松打虎,越是渲染那吊睛白額大蟲的兇猛無比,就越是映襯出武松超乎尋常的膽略和勇力一樣。如果武松打的是不足稱道的幼虎或是什么貓、狗之類,那武松也就不足稱道了。

  至于作者極寫陳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襯。作者把陳涉和九國諸侯作了四個方面的比較,認為陳涉地不如諸侯,武器不如諸侯,軍隊不如諸侯,謀慮不如諸侯。按理,在這種情況下,既然秦國曾經輕而易舉地徹底擊敗九國,那也就可以輕取陳涉了。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秦國不但不能勝陳涉,反倒被陳涉一舉滅亡。一個卑微弱小的“四不如”諸侯的陳涉,卻能夠一舉滅亡秦國,可見秦國已經“攻守勢異”,不是統一前的秦國了。

  如果作者不極力寫出陳涉的卑微弱小,就不能映襯出滅亡秦國之易;如果把陳涉寫得很強大,甚至比九國的力量還要強大得多,那也就不能充分表現出秦國的脆弱和國勢的變化。

  作者采用上述那種映襯的寫法,有助于發人深思:為什么強盛了“百有余年”、曾經并吞天下諸侯的秦國,會如此迅速地敗亡于卑微弱小的陳涉呢?這是為什么呢?作者“過秦”的深意已經隱含在這里面了。

  2、秦朝的過失,只在“仁義不施”四字,為什么作者一直不說,到結尾才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賈誼寫《過秦論》旨在“過秦”,在于指責秦朝的過失,為漢文帝提供改革政治、避免社會危機的歷史借鑒,以為長治久安之計。

  秦朝的過失,只用“仁義不施”四個字就說盡了。但作者一直不說,到篇末才加以點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好處就在于能夠使讀者造成懸念,在對比分析中逐步弄清問題的癥結,逐步接近作者的觀點,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的結論,收到畫龍點睛、水到渠成的藝術效果,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先從秦國的興盛寫起,由初盛、益盛而極盛,作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這個時期,秦國不斷強盛起來,戰略上處于攻勢,任何諸侯國都不能與之抗衡。即使象九國那樣合縱抗秦,也終于土崩瓦解,“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到秦始皇時,國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長城”。天下大局已定,在秦始皇看來,他的帝業已經成為金城湯池,牢不可破了,將自一世而至萬世,子子孫孫,傳之無窮。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當秦國處于戰略攻勢的時候,是何等聲顯赫、威震殊俗,銳不可當!

  可是,就在秦始皇力圖鞏固帝業的時候,亡國的禍根也就埋下了。他“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殺天下豪杰,收天下之兵。“執敲撲以鞭笞天下”,用暴政來統治人民。秦始皇一死,那卑微弱小的陳涉便“倔起阡陌之中”,“天下云集響應”,迅速滅亡了秦朝。

  從這里我們又可以看到,當秦朝處于戰略守勢的時候,是何等脆弱無力、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攻時凌厲,守時脆弱,“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是為什么呢?

  末段,作者進一步指出,“山東之國”的強大和卑微弱小的陳涉是“不可同年而語”的,但秦國卻能夠以一個諸侯國的地位和力量,“招八州而朝同列”,招今雍州之外的八州臣服秦國,使同列的諸侯前來朝拜入貢,然后“以六合為家”,統一天下。而在統一天下之后,卻被力量遠不如山東各國的陳涉一舉滅亡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一個陳涉發難起事,竟然使秦朝的帝王宗廟全被毀滅,國家破亡,秦二世為趙高所殺,子嬰為項羽所殺,成為天下人的笑柄。這是為什么呢?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才最后點出:導致秦國“攻守之勢異”的根本原因,在于“仁義不施”。這就是結論,也就是作者所要指責的秦朝的最大的過失。

  篇末點題,妙在畫龍點睛、水到渠成。

  3、《過秦論》一文是如何進行反復比照,逐層深化的?

  作者為了論述中心,反復比照,逐層深化。先是遠比,作者寫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軍旅,可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隨即得到天下人的響應、支援,“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寫陳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寫諸侯攻秦如此之難,遙為映照,對比鮮明,為下文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再是近比,從比較中引出議論。陳涉之位和九國之君比,尊卑懸殊;陳涉武器和九國之械比,利鈍大別;陳涉之眾和九國之軍比,眾寡懸殊;陳涉之謀和九國之士比,智愚徑庭;陳涉有山東之國相“度長挈大,比權量力”不可同日而語。可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就激起了讀者興趣,為作者揭示答案蓄積了語勢。最后是總比,總括前文兩極對比,從而揭示題旨。總結全文時,總結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廣有天下,勢力由弱到強,統制諸侯,統治由暫到久,長及百年。一夫毀七廟,宰割天下者反身死于人手,將秦與陳涉兩方面都予以極化。這樣,“何也”的設問就變得更強烈。層層遞進的情勢便迸發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4、《過秦論》一文在敘史上有何特點?

  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卬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東諸侯曾多次合從抗秦,皆被張儀等人的連橫術所破,韓、魏、楚三國多次獻地于秦,秦土日廣,這是秦的“詐力”策略的勝利,作者把所有這些史實都集中到九國之師攻秦失敗一事上來加以表現。說到秦統一全國后,則著重揭露秦始皇壓迫人民的政策──這其實是“詐力”策略的繼續。這個事實充分說明:秦在轉入守勢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過秦論》中篇語),它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

  從以上分析還可以看出,政論敘史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求細節的準確。

  5、《過秦論》的體裁是議論文,但為什么記敘卻多于議論?這樣寫法有什么好處?

  議論文,是擺事實、講道理的文章。但它必須以事實為基礎,從大量的事實中推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這才具有以理服人的邏輯力量。

  記敘多于議論,這是《過秦論》的特點。文章以五分之四的篇幅,按時間順序敘述了秦由弱到強,再到鼎盛,直至最后滅亡的事實,以此加以論證秦亡的原因。

  本文的體裁既是議論文,為什么記敘卻多于議論?因為本文的重點在于論秦之“過”。要論秦之“過”,就必須有大量的史實,把他作為議論的依據,說理的基礎。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敘事,敘述秦國逐步強盛的史實,極寫六國合縱攻秦反而失敗,為秦所并,顯示了秦上升時期的蓬勃發展之勢;然后又極寫陳涉領導的義軍,人少勢孤卻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過這樣的敘述,用歷史事實互相對照,得出了秦雖有百多年的興盛史,敗六國,吞諸侯,一統中國,威振四海,卻亡于兵士疲的陳涉之手,乃是仁義不施的結果。在探討秦亡原因的同時,其過秦諷漢之旨已意在言外。

  本文敘述多于議論,其史實的敘述也是為議論作準備,作張本。如缺少足夠的敘事,議論就缺乏依據,議論就流于空乏。有了足夠的敘事,結論從敘述自然引出,就可少發議論而道理自明。這猶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文意順理成章,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過秦論》疑難解析”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五月天婷婷狠狠 |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综合 | 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不卡 |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二十 | 亚洲欧美综合专区精品 | 综合欧美国产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