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勸學》問題探究

2016-12-28 23:34:49 來源:查字典語文網

   1、《勸學》一文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圍繞這個中心,文章用三個段落,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第1段說明學習的意義,指出學習可以增長才干,培養品德;第2段說明學習的作用,并指出學習要“善假于物”;第3段說明學習應采取點滴積累、鍥而不舍、用心專一的態度。本文的論述采用了逐層深入的結構,環環緊扣。

  2、《勸學》一文的魅力在何處?

  本文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而不衰。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手法時又極其自然靈活,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文章中的比喻或先聲奪人,或水到渠成,均通俗明了,直觀淺近。不僅如此,比喻還多樣靈活富于變化。有的地方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以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有的地方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等,通過正反對比的手法,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加具體、明白;有的地方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多個不同的比喻,共同說明學習的重要作用。本文使用的喻體多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淺近貼切,具體形象;表意顯豁而深刻,使人讀來津津有味,從中受到啟發。

  3、學習本文對我們有什么借鑒意義?

  在本文中,荀子從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指出人的道德、知識、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取得的。君子所以能超過常人,并非先天素質差異所致,而是后天善于學習使然,這同孔子“上智下愚”的思想截然不同,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文中又指出學習要靠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用心專一。這些對我們都有借鑒意義。本文也有不足,“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這是缺乏科學知識的說法;另外對學習的目的、意義、方法的論述,只強調了積累、鍥而不舍、專一,而沒有強調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4、孔子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與荀子所說“學不可以已”,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

  荀子把“學而時習之”改為“學不可以已”,且通過“君子”之口說出來,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抓住關鍵,解決了根本問題。就強調的程度來看,孔子雖然也“勸學”,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論語·季氏》)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對學習目的及其重要性的全面而正確的認識,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認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這就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5、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而荀子卻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二人的說法孰對孰錯呢?

  兩位儒家大師的觀點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相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的是學習需要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學思結合。荀子并沒有否定思考,他反對的是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強調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他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雄辯地證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學習。茍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勸學》問題探究”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欧美漫画一区二区精品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丝袜熟女系列 | 中国精品少妇HD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