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二地理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知識點總結:珠江三角洲為例

2016-12-24 21:44:53 來源:精品學習網

   不斷努力學習,及時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才能讓自己的知識更加豐富,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一、內容及其解析

  1.內容:本節教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分析經濟發達地區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主要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較快的自然區位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及表現。緊接著介紹了改革開發前后城市化發展情況,探討了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2.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得益于優惠政策而迅速推進工業化的地區之一,該地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日益突出。教材選擇該地區講述“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極具代表性。本節內容以“區位優勢——發展現狀——主要問題——對策措施”為主線,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人地協調、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理念。

  第一目“經濟發展快”。教材從珠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入手,介紹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在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基礎上,改革開發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區毗鄰港澳、與東南亞相鄰,僑鄉優勢,人口稠密,都為該地區利用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僑鄉優勢,教材設置了知識窗“僑鄉”,說明僑資對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二目“城市化水平高”。教材運用資料和城市分布圖,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進程及工業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是推動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原因是:第一,城市有較高的收入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對農村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第二,工業的迅速發展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一般來說,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相關關系,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為了加深學生對前面兩個問題的理解,教材設置了較開放的活動題,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政策、區位和僑鄉等因素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目“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教材通過實例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生態環境形勢嚴峻、人地矛盾加劇、重復建設突出,提出相應的對策。

  “活動”,介紹了珠江三角洲地區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農業發展的過程,隨著該地區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布局和農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地變化。進一步理解農業結構調整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

  二、目標及其解析

  1.目標: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理解工業化、城市化對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其發展的有利條件;了解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及其影響因素;認識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

  (2).學會收集和利用圖表資料分析區域發展的優勢條件和經濟快速發展的特點,分析區域發展中產生的主要問題并探求其解決的措施;學會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培養表達能力。

  (3.)品嘗探究、討論的樂趣和成功展示的喜悅;進一步培養因地制宜、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部分內容,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分析教材案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學會分析相關問題的方法,分析說明珠江三角洲地區快速發展的原因,城市化發展進程以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對策。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本節內容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改革開放前后的對比分析,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相關的內容。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基本流程

  教學情景

  (導入)鼓勵學生列舉近年城市化發展最快,而成為全國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幾個地區(如京津唐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多媒體打出高樓林立的深圳。引導學生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快、經濟水平高的原因有哪些?

  一、經濟發展快

  1.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

  (引導學生讀圖4-3-2)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

  (鼓勵學生發言,最后總結如下表)

  條件 優勢 地理位置 位于廣東省南部,毗鄰港澳,與東南亞相鄰 自然條件 地形 面積大,平原廣闊 氣候 熱量豐富,降水豐沛 水源 河流縱橫交錯,水資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 人口與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歷史因素 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早,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歷史經濟基礎比較好,在此影響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開放 國家改革

  開放政策 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得以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區之一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

  (分析圖4-3-3)從圖中可明顯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

  知識窗:“前店后廠”---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合作模式

  重點掌握圖4-3-4 “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

  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展

  (講述)(1)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為發達的工業體系。

  (2)工業部門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部門中,家用電器、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醫藥、玩具、日用商品等輕工業均居全國前列,金融、商貿、旅游、房地產、通信等第三產業也很發達。

  (3)經濟發展特點

  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緣、人緣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外貿為導向,經濟發展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

  二、城市化水平高

  1、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進程

  (講述)從根本上說,城市化水平是由經濟水平決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化進程也有不同的特點。

  (讀圖4-3-5)(1)改革開放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規模小、城市密度低。

  (鼓勵學生思考發言)(2)改革開放以后,城市化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城鎮人口和城鎮數量不斷增加, 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內的城市群。

  2、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是什么?其原因?

  (鼓勵學生發言)工業化

  (1)城市有較高的收入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對農村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

  (2)工業的迅速發展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項經濟活動向城鎮積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規模不斷擴大。

  (以閱讀為主)知識窗:僑鄉

  (掌握兩個知識點)1.僑鄉眾多的原因2、華僑和港澳同胞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組織學生討論)活動

  (代表發言,最后做總結)

  1、甲觀點是不正確的。早在16世紀初,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有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但直到建國前,該地的經濟發展非常緩慢。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2、乙的觀點是正確的。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區憑借有利的區位和政策優勢,首先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以及大量資金,促使經濟快速發展。

  3、丙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它的區位優勢及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受香港和澳門的經濟輻射影響也能促進其經濟發展,但不是其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力。

  4、丁的觀點是正確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橋鄉眾多,許多華僑、港澳臺同胞已擁有極雄厚的經濟實力,他們愛祖國、愛家鄉,在改革開放后,大量的僑資投向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業、交通、能源、旅游以及興辦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有力地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

  三、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組織學生討論)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比較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歸納總結)1.生態環境形式嚴峻

  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環境形勢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環境污染有加重的趨勢;(2)部分城市和地區缺水嚴重

  2.人地矛盾加劇 農業用地急劇減少,人均耕地急劇下降。

  3.重復建設突出

  一些城鎮為了提高自己的區域地位,未從自身的發展需要出發,盲目擴大規模,重復建設現象突出,嚴重影響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體化發展。

  4.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讀圖4-3-6)“青山藍天碧水工程”是廣東省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即通過一系列措施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賞心悅目的綠色戶外空間”。

  5.優化產業結構

  (1)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加強第一產業基礎上,注重調整第二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2)對于第二產業,要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按生態工業的標準建設工業園區,使企業在園區內集中布局。

  6.搞好城鎮和區域規劃

  (1)在城鎮規劃中,要防止建成區盲目膨脹而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確保比較理想的空間發展形態。

  (2)城鎮規模要適度,要根據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尤其是根據土地和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來規劃發展目標。

  (3)為了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的整體協調發展,城鎮應合理布局,加強不同地域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可持續的空間協調發展模式。

  (活動)

  1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業生產和布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結構進行了相應調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緣、人緣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在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大潮中,農業生產和布局也做了相應的調整,農產品以進入國際市場為目標。

  (2)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鎮規模的急劇擴大,占用大量農業用地;城市對農村人口吸引力、工業發展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等,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遷入城市,由從事第一產業發展到從事第二產業或第三產業,進而也會引發農業生產和布局的調整。

  (3)農業科技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布局的相應調整。傳統農業種植業比重過大,勞動生產率及經濟效益都比較低。而現代農業結構合理,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并以國際和國內市場為導向,發展迅速,并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

  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帶來的影響有利有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結構趨向合理,農、林、牧、漁全面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商品率,而且還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2)生態農業發展,有利于保護當地的農業生態環境,生態效益可觀。

  (3)珠江三角洲地區農作物的調整也使糧食等作物生產受創,糧食、甘蔗產量下降,由商品糧基地變為糧食調入區,這將影響到本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引題回歸)工業化是任何國家必經的歷史之路,與之相適應的城市化也是任何國家不可逾越的過程。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帶來了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問題。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采取了以下措施:

  1、做好區域規劃和調整。為了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的整體協調發展,城鎮進行了合理布局,加強了不同地域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可持續的空間協調發展模式。

  2、搞好城鎮規劃。要防止建成區膨脹而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確保比較理想的空間發展形態;城鎮的規模要與當地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a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b優化產業結構。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加強第一產業基礎上,注重調整第二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對于第二產業,要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按生態工業的標準建設工業園區,使企業在園區內集中布局。

  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知識點總結,大家閱讀了嗎?,最后祝大家有好的成績。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2016高二地理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知識點總結:珠江三角洲為例”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va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在线视频第一亚洲 | 玖玖精品国产一区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五月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