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問題探究
1、針對梁惠王的發問,孟子是如何回答的?這里體現了孟子怎樣的論辯藝術?
孟子聽到梁惠王的發問后,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描述講了一個“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變答為問變被動為主動,牢牢地吸引住了談話的對方,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而“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問題,對于“好戰”的梁惠王來說,不但有吸引力,而且也十分簡單。熟知兵法的梁惠王自然會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旦梁惠王作出正確的回答,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動權,為本次辯論的勝利打下了基礎;而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問,言外之意是:你雖然知道“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但這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擴張土地、斂取資財的需要罷了。這和其他諸侯國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并不是真心實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謂“盡心于國”并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善用比喻是孟子論辯的一個特色,這一點同學們還可以從《語文讀本》中的《魚我所欲也》中加以體會。另外,善于抓住辯論對方的心理、好惡,吸引對方,牢牢把握辯論的主動權,也是孟子論辯藝術的體現。這一點可以從《莊暴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中加以體會。
2、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問題后,趁機用形象的描述性語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體現了他怎樣的政治觀點?請簡要分析歸納。
孟子是從“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這三個方面加以回答的。孟子指出: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產是使百姓“養生喪死無憾”的“王道之始”。發展農業,教化百姓,使民心歸順,才能真正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此外,孟子還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批評統治者的虐政,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這些具體的措施體現的正是孟子重視人民,重視教化(“驅而之善”),反對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3、從課文的第3段和第4段看,孟子的語言有何特色?
文章的第3段和第4段各用了一組排比句:
⑴“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⑵“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這些排比句氣勢充沛,體現了孟子文章的雄辯氣勢。
4、在《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什么?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
5、孟子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兵”的比喻要表明什么?
表明統治者的荒唐,同時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問題探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