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課文背景知識
1、孟子生平及《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后人尊稱他為孟子,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代,其父母不詳。一說,其父名激,字公宜;其母有“斷機”“三遷”等傳說,極注重對孟子的教育。孟子曾受業于儒家,他繼承孔子的學說而加以發揮,成為儒家學派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鬃拥闹杏箤W說傳曾參,曾參傳子思(孔伋,孔子的孫子),子思再傳孟子。孟子曾游歷齊、魯、宋、膝、魏等國。一度任齊宣王的客卿。因其思想不合時宜,故未被采納。后來便不再出游,同其弟子“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荀列傳》)
《孟子》一書,是孟子同其弟子萬章等人所著。一般認為,該書觀點、文風、語言均較一致,應是經過孟子本人統一編定的。另一說,該書是其后代門人所輯錄的!稘h書·藝文志》著錄《孟子》11篇,現存1篇。相傳另外4篇已佚。本書記載了孟子的政治學說、哲學觀點和政治活動等。后人把《孟子》同《大學》、《中庸》、《論語》合列為“四書”,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
孟子的文章氣勢雄偉,感情充沛,愛憎分明,辭鋒犀利,善用譬喻,如“五十步笑百步”“舉一羽與輿薪”等。也善用寓言,幽默風趣,如“揠苗助長”“緣木求魚”等。
2、孟子的主要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的劇烈變革的歷史時期。孟子生活的年代,封建制已經在各國確立,孟子從歷史和現實的教訓中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人民群眾的力量,因而在他的學說中,也包含有進步的一面。孟子的主要學說,是“仁政”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這一思想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還有: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的,“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孟子看來,國君對臣民不仁,臣民也可對國君不義;國君既“賊仁”,又“賊義”,則臣民就可以誅此獨夫。孟子反復強調“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的重要性,主張君子應做到“不擾民”,指出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要得民心。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課文背景知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