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學辯證法部分專題綜合練習

2016-11-23 14:26:54 來源:學習方法網

   一、選擇題

  當地時間2004年12月26日8時,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發生40年來最強的地震。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起的海嘯襲擊了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等沿海地區,造成了罕見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回答1~3題

  1、地震、海嘯等監測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強了人們對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但目前還不能對地震進行準確的預測。這說明

  A.地震的發生沒有規律可尋

  B.人們的認識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C.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地震的發生

  D.人們的認識受主觀因素的制約

  2、海嘯襲擊了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等沿海地區,造成了罕見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這說明

  A.世界上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與周圍事物有聯系

  C.關鍵的部分的性能與狀態對整體起著決定作用

  D.量變引起質變

  3、針對這次海嘯事件,許多國家都采取了預警機制。這說明

  A.任何聯系都是因果聯系

  B.承認因果聯系是人們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

  C.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能夠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D.因果關系就是先后關系

  4、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絕不能把他們割裂開來,否則不利于改革和發展大業。這說明事物內部兩個方面之間

  A.無任何聯系 B.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

  C.相互排斥相互對立 D.相互轉化

  5、“窮則變,變則通,能則久”、“終日乾乾,與時偕行”的觀點,與“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反映了

  A.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對立 B.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

  C.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D.唯心論與形而上學的關系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回答6~8題

  6、在200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200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提出了“雙穩健”,即既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又要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做法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從實際出發 ②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③要把運動的多樣性和靜止的絕對性統一起來 ④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④

  7、“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現在2005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當中。有關專家認為,這是繼“五個統籌”以后,中央針對“中部塌陷”(發展速度落后于西部、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現象進行宏觀調控的又一個舉措,表達了中央試圖盡快解決這個焦點問題的決心。促進中部崛起,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體現的哲理是

  A.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B.要重視飛躍,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

  D.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8、實現我國中部崛起戰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區在區位、資源和發展時機方面的后發優勢,汲取經驗,揚長避短,走出一條有中部自己特色的協調發展之路。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中部崛起不會一蹴而就,更不能丟掉愚公精神,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B.重視外部力量的作用,中部崛起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

  C.中部和地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積極促成中部飛躍,力求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9、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不是簡單的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區域布局。要實現這一調整首先必須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這一觀點主要體現了

  A.普遍聯系的觀點 B.內外因的關系有所不同

  C.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 D.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

  10、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發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這句話中主要體現了

  A.普遍聯系原理 B.矛盾普遍性原理

  C.規律客觀性原理 D.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11、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任務,科學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做到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時代,又不超越階段。這句話主要體現了

  A.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B.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C.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D.從實際出發看問題

  12、當前國際關系中不穩定的因素有所嗇,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是各國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所在。總體和平、緩和、穩定,局部戰爭、緊張、動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形勢的基本態勢。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可能長時期建立在少數國家富裕、多數國家貧困的基礎上。一個發展不平衡的世界難以帶來持久的和平與安定,國際社會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發展問題。這一表述體現了

  ①主次矛盾的關系  ②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  ③普遍聯系的觀點  ④和平是發展的前提

  ⑤聯合國的宗旨是促進各國經濟的發展  ⑥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是促進和平的重要力量

  A.①④⑤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③④⑤

  二、非選擇題:

  13、材料一: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二部分會議于2004年11月2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胡錦濤說,當前,國際形勢總體緩和。謀求和平與發展、加強對話與合作,是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但天下并不太平。總的看,國際社會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仍然任重道遠。

  材料二:胡錦濤說,應對挑戰需要集體行動,合作共贏是我們的共同選擇。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見微知著、未雨綢繆,共謀亞太長久發展大計,開創區域合作新局面。

  材料三:胡錦濤還指出,我們要遵循尊重差異、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協商一致的原則,妥善處理成員之間的分歧,照顧彼此的關切,尋求利益匯合點,以保持亞太經合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堅持循序漸進的前進道路。

  試分析胡錦濤的講話是如何體現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

  14、近日來,綠色GDP越來越成為傳媒和大眾關注的焦點。如果沒有科學的發展觀,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來拉動GDP的增長,那就不是“綠色GDP”,而是“黑色GDP”了。因此,綠色GDP可以理解為“真實GDP”,它不但反映了經濟增長的數量,更反映了質量,能更為科學地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真實發展和進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決定,從2004年開始,將綠色GDP引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并選擇部分省市進行試點,計劃用3-6年的時間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GDP體系框架。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既是具體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進程中的又一重大舉措。

  上述材料體現了所學哲學的哪些道理?請結合材料加以簡要分析。

  15、材料一: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能源對我國經濟的制約日益突出。據統計,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2003年中國的石油進口超過7.33億桶,到2005年將達10億桶。為了有效緩解國內能源短缺,2004年5月17日,中哈兩國簽署石油合作框架協議;2004年10月,普京總統訪華,雙方就俄羅斯有關石油輸出管線達成共識。

  材料二: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04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努力緩解資源矛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發展道路。

  運用哲學有關知識,說明應如何解決我國的能源問題?

  參考答案:

  1-5.BBCBC 6-10.DADDA  11-12.BB

  13、①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要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事物如實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國際形勢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提出共謀亞太長久發展大計,開創區域合作新局面。

  ②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同時不能忽視外因。強調應對挑戰需要集體行動,合作共贏,抓住機遇、迎接挑等都體現了重視外因的作用。

  ③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亞太區域合作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前進道路,是用量變引起質變的觀點看問題。

  ④事物的發展途徑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提出當前國際形勢總體緩和,但國際社會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仍然任重道遠,是用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4、①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變化、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以綠色GDP代替GDP,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綠色GDP是一種新生事物,但由于存在許多難題,實施綠色GDP的過程,必定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探索過程。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我們既要堅定信心、滿腔熱情地支持綠色GDP的實施,又要大膽探索、開拓前進,為綠色GDP的實施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③體現了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要求我們一分為二看問題。我們在分析綠色GDP時,既要看它具有積極意義的一面,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但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也有其不夠完善之處,我們必須全面客觀地認識綠色GDP問題。

  ④體現了唯物辯證法聯系的觀點。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和周圍事物有條件地聯系著,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建立,將對整個社會帶來廣泛而深廣的影響。同樣,綠色GDP的核算,也需要廣大公眾的積極參與,否則,綠色GDP的可信度就會大大降低。

  ⑤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聯結,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對于綠色GDP認識的不斷深化發展過程正是這一原理的具體運用。

  ⑥體現了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行綠色GDP,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決定在2004-2006年間選擇若干省市開展綠色GDP核算和環境污染損失調查工作試點。試點核算工作初步確定分三步走,這種做法正體現了量變到質變。

  ⑦社會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在確定我國經濟發展指標時,應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可)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低,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教育、衛生等社會發展方面欠帳太多,這是當前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客觀現實。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⑧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改造社會有指導作用。科學發展觀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對指導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起促進作用。

  15、①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②發揮主觀能動性應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注意對我國能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③堅持聯系的觀點。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注意經濟與能源的關系,加強對我國能源的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④堅持發展觀點,培養創新精神。加強科技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⑤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與必要準備,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或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也能引起質變。(當局部以合理、有序、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可以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加強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低耗高效產業,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

  ⑥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物結果,應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解決能源,除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強合理開發與利用外,也應擴大對外交流,堅持“走出去”戰略,促進能源的進出口發展。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政治哲學辯證法部分專題綜合練習”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国产美日韩欧美特级 |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囯产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永久久精品一级AV高清免费看 | 亚洲香蕉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