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識要點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要點(一)
1、人地關系演變:
崇拜自然(原始時期)→改造自然(農業時期)→征服自然(工業時期)→人地和諧(即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現在)
2、人類不斷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人類不斷通過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和能量;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環境的反饋作用)。
3、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造成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等問題;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4、環境問題主要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其分布來看,①城市以環境污染為主,鄉村以生態破壞為主;②發達國家以環境污染為主,發展中國家,由于承受人口和發展的雙重壓力,而且發達國家將許多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均較嚴重。
5、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即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
6、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其中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要點(二)
1、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
①鐵路:最重要的方式,運量大,適合長途運輸;
②公路:運用最廣泛,最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適合短途運輸;
③水路:運量大,成本低,速度慢;
④航空:速度快,運量小,運費高;
⑤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運量大,連續性強。
2、現代交通發展趨勢: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
3、主要點狀交通設施:港口、車站、航空港;
主要線狀交通設施:鐵路、公路、航道航線
4、影響交通運輸網布局的因素:
①自然條件: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
②社會經濟條件:經濟水平、技術條件、社會因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要點(三)
1、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工業區(五大湖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都屬于傳統工業區,
它們的主要特征:
(1)建立在豐富的煤炭、鐵礦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
(2)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
(3)以大型企業為核心。
2、傳統工業區當前發展狀況:
(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
(2)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衰落,急需改造。
3、德國魯爾工業區:
(1)主要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鐵礦較少,需由法國和瑞典進口);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廣闊的市場。
(2)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過于單一;
②煤炭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3)整治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
②發展第三產業;
③調整工業布局;
④完善交通網絡;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知識要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