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入選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
近日,浙江大學報送的《科技 助推產業扶貧》項目,從41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入選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十大典型項目。浙江大學的經驗做法,成為推動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探索多樣化扶貧的路徑之一。
浙江大學自2013年參與國家定點扶貧工作,承擔定點幫扶云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任務。三年來,學校高度重視,明確使命,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精神,成立了以黨委書記金德水、校長吳朝暉為雙組長的定點扶貧領導小組,黨委常委會多次專題討論并部署扶貧工作,并將定點扶貧工作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同時設立專項資金保障扶貧工作順利推進。
浙江大學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優勢,立足當地實際,整合多方資源,舉全校之力,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定點扶貧工作,推動了景東縣經濟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三年內,浙江大學共有140人次校領導、專家教授及管理干部赴普洱、景東等地考察調研,先后選派6人次掛職干部和1人次書記赴普洱市、景東縣開展掛職工作,選派7名專家教授分別擔任景東縣政府顧問和專家,多次組織跨學科專家服務團隊赴景東支持特色產業發展。
浙江大學積極開展人才培養,通過組織黨政干部、農技人員、教師醫生等各類專業培訓班,依托研究生支教團、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設立求是獎教金和助學金、開展捐衣助學等活動支持景東基礎教育,同時整合附屬醫院、校友、浙商企業等社會資源共同助力景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曾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定點扶貧先進集體。
2016年10月17日,《中國教育報》05版專題報道《部屬高校精準扶貧十大典型項目掃描》。
浙江大學:科技助推產業扶貧
地處滇西南中部的景東彝族自治縣是貧困縣,境內居住著彝、漢、回、傣、布朗等26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0.36%。全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哀牢山、無量山兩個自然保護區周邊的山區、半山區、邊遠高寒山區、干旱缺水地區和地質災害隱患區,且多為少數民族群眾,居住環境惡劣,處于整體貧困狀態。
景東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以不到全國萬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保留了占全國三分之一的物種,被譽為“天然綠色寶庫”。其中,核桃、茶業、烏骨雞、食用菌等成為景東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浙江大學專家團隊歷經多次實地調研考察,探索創建了“高校+政府+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的“六位一體”產業扶貧運行模式,通過內引外聯,整合資源,建立開放式幫扶體系,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具體如下:
一是打造品牌核桃。在對景東核桃進行品牌“會診”之后,充分挖掘景東核桃在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幫助打造有獨特品牌個性的“景東核桃”區域公用品牌。以核桃產業為突破口,聯動當地旅游業、服務業的提升和發展。“景東核桃”這一區域公用品牌將景東無量大觀的地域環境特征、人文歷史文化、特色優勢產業以品牌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將更多的自然資源、生產要素轉換成生產能力和經濟能力。
二是打造特色茶產業。浙江大學專家團隊利用茶產業加工方面的技術特長,幫助當地企業開發白玟瑰、景東生紅、景東紅普等茶業新產品,提升景東茶葉產業附加值,擴大知名度;通過舉辦茶葉加工技術培訓,提高傳統普洱生茶和特色紅茶的加工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通過引進合作企業,加快茶產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幫助解決市場問題;通過建立扶貧基地,打造龍頭企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三是做強烏骨雞產業。浙江大學專家團隊對無量山烏骨雞原種保護、品種選育、養殖標準制定、生態莊園規劃及地理標志產品申報等開展了技術指導和幫扶工作,按照“一品”(打造一個特色精品)、“二優”(發揮品種、生態兩大優勢)、“三合力”(聚集高校、地方政府、龍頭企業)的發展思路,逐步做大做強景東無量山烏骨雞產業。2015年景東全縣無量山烏骨雞存欄250萬只、出欄350萬只,分別比2012年末提高108.3%、169.2%,實現產值2.8億元。
四是有序開發食用菌產業。成立“浙江大學-景東野生菌資源保護實驗室”和“浙江大學景東哀牢山自然保護區野生菌監測站”,開展景東野生菌資源調查和保護利用;建立名貴野生菌監測樣地和野生菌-森林功能促進實驗區,監測收集了200多種珍貴大型真菌資源;對景東特有野生“小香蕈”、野生靈芝“白肉靈芝”等5個野生菌資源進行標本采集、分離純化,經過3年培養,成功獲得它們的純菌種,逐步開展規模化栽培。
(責任編輯:李偉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