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歷史訓練題及答案(7)
編輯推薦:2016年高考歷史訓練題及答案匯總
2016年高考即將到來,考生們的進入緊張的復習間斷,下面育路高考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16年高考歷史訓練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選擇題
1.(2014合肥模擬)白之浩將英國政治制度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尊嚴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嚴的部分”具有激發和保留人們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獲得了權威和動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對這種權威的現代運用。“尊嚴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別指的是 ( )
A.君主制和議會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憲制和共和制 D.立憲制和議會制
解析:A 題干材料中“‘尊嚴的部分’具有激發和保留人們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獲得了權威和動力”表明英國政治制度中“尊嚴的部分”是指君主制,而“效率的部分”是對這種權威的現代運用,表明“效率的部分”指的是議會制,議會行使原來****君主的立法權、財政權等。
2.1689年《權利法案》第11條規定:“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并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這一規定體現了( )
A.對君主司法權的限制 B.對資產階級利益的維護
C.《權利法案》的保守性 D.維護司法公正的要求
解析:C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自由世襲地領有人”的含義。“自由世襲地領有人”就是指英國貴族,上述材料的規定保護了貴族在司法方面的特權,體現了《權利法案》的保守性。
3.“1746年,喬治二世否決了時任首相亨利·配蘭的提案,導致亨利·配蘭率領全體閣員集體辭職。喬治二世惱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為新的財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屆閣員的抵制。”材料體現了英國代議制的特征是( )
A.首相決定內閣的存留 B.國王不得否決內閣提案
C.內閣對議會集體負責 D.內閣成員與首相共進退
解析:D 巴思伯爵受到上屆閣員的抵制,說明上屆閣員與亨利·配蘭持相似的態度,說明內閣成員與首相共進退。
4.《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認為:“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就英國而言,其政治制度改變的特點是( )
A.和平為主、漸進發展 B.政局動蕩、進程艱難
C.王朝戰爭、完成統一 D.制定憲法、政黨選舉
解析:A 解答本題可以采用排除法。B項是法國政治體制改變的特點,C項是德國君主立憲政體建立的背景,D項是美國政治體制的特點。
5.(2014廈門質檢)英國上議院(貴族院)自19世紀以來,其權勢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1999年相關法案廢除了世襲貴族的席位,上議院議員改由選舉產生。2009年,英國人又把最高司法權從上議院中分離了出來。這一結果反映了此前的英國( )
①上議院是國家權力中心、谌龣喾至⒉⒉幻鞔_ ③民主政治的漸進發展、苌形磳崿F權力的有效制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自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以后,議會的權力不斷擴大,下議院由選舉產生,其多數黨的領袖擔任首相,故下議院是國家權力的中心,①錯誤;依據材料2009年把最高司法權從上議院中分離出來,說明原來的最高司法權在上議院,而議會屬于立法機構,②正確;英國上議院席位由原來的貴族世襲改為選舉產生,充分反映了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③正確;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后,逐步形成了責任內閣制、政黨制度,實現了權力的有效制衡,④錯誤。正確答案為B項。
6.(2013杭州聯考)在英國的歷史中,國王喬治三世以權力欲望旺盛而著稱,到1770年,隨著被譏稱為“國王之友”的宮諾斯勛爵被任命為財政大臣(事實上的首相)后,喬治三世的個****力達到頂峰。在他的統治時期,沒有一個首相能夠完全擺脫國王的控制。這表明( )
A.喬治三世實行的是君主****
B.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需要經歷一個過程
C.英國首相沒有制約君主的能力
D.英國政體的特點是立憲為虛,君主為實
解析:B 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國王的權力受到限制,但材料“1770年……喬治三世的個****力達到頂峰”說明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故B項正確,A項錯誤。C項材料無體現,D項與史實不符。
7.(2013長沙二模)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根據產生方式的不同,各種政府官員在權力上有著不同的限制。通過選舉產生的官員只有通過選舉才能繼續留任其職位,而由政府首長或部門指派的其他官員則根據指派人的意愿決定去留,而且隨時可以被罷免。這一規則也存在例外,這個例外指( )
A.副總統 B.各州州長
C.最高法院大法官 D.國會議員
解析:C 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是,除非瀆職,任職終身,總統對大法官無權免職,因此,正確的答案為C項。
8.(2013汕頭一模)1937年,羅斯福以壓倒性優勢連任美國總統。他乘勝而進,提出改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軍,但令人意外的是超過50%的人民表示反對。這說明( )
A.經濟危機遲遲未能解決 B.國家干預經濟不得人心
C.分權制衡理念深入人心 D.美國人民缺乏憲政精神
解析:C 材料說明美國人民支持羅斯福擔任總統,但是,反對羅斯福控制最高法院,這說明美國分權制衡理念深入人心。A、B、D三項與史實相悖。
9.(2014福州模擬)政治學家托馬斯·潘恩曾說,“美國的獨立如果不曾伴隨一場對政府的原則和實踐的革命,而單從它偏離英國這一點來考慮,那就是微不足道了。”這里所強調“對政府的原則和實踐的革命”內容包括( )
①邦聯共和、谌龣喾至ⅰ、圩杂芍髁x、1787年憲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C 美國“對政府的原則和實踐的革命”即美國成立之初對政治體制的變革,故②④符合題意。①表述錯誤,應為“聯邦共和”,③與美國政治體制改革無關。
10.(2013淄博一模)乾隆帝和華盛頓是同一時期東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1796年兩者同時選擇了讓出權力,乾隆帝禪位于嘉慶帝,而華盛頓則留下了《告別辭》,謝絕被再次列為總統候選人,飄然遠去。下列關于兩人行為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 B.讓位有著本質的不同
C.對君主****體制的否定 D.讓位都是無奈之舉
解析:B 乾隆帝禪位于嘉慶帝是封建帝王的帝位傳承,是為了鞏固封建君主制度;華盛頓留下《告別辭》,謝絕被再次列為總統候選人是為了打破****獨裁,鞏固民主政治,因此兩者的讓位在本質屬性上是不同的,由此可知B正確。
11.(2014梅州調研)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對美國的體制稱贊不已,說:“既像一個小國那樣自由和幸福,又像一個大國那樣光榮和強大。”其稱贊的是( )
A.三權分立 B.聯邦制
C.中央集權制 D.兩黨制
解析:B “像一個小國那樣自由和幸福”是指美國的州有較大的自治權,“又像一個大國那樣光榮和強大”是指聯邦政府有較大的權力,這兩個特點是美國聯邦制的內容。
12.(2014大連模擬)“歷史告訴我們,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統治者大都是一樣的,他們敢多壞就有多壞,墮落的空虛,愚昧的詛咒就像麻風病一樣附著在他們身上。”鑒于此,美國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A.實行聯邦制政體 B.確立分權制衡原則
C.保持兩黨制原則 D.堅持人民主權原則
解析:B 從材料信息看,所有的統治者都“壞”“墮落”“愚昧”,說明權力對統治者的腐蝕,為了防止這些現象,美國人確立分權制衡原則,以權力限制權力,故選B項。
獲取相關信息!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49 年1月,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在審判中被控訴為“對本屆議會及其所代表的人民發動了叛逆和邪惡的戰爭”。查理一世拒絕答復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辯護道:“我是你們的國王,你們法定的國王!……我擁有上帝對我的委任,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緣,我絕不會背叛我的出身,絕不回答一個非法的新權威的提問!相對于這里擔任我的所謂的審判者的人來說,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們的自由。”
——[英]布倫達·拉爾夫·劉易斯《君主制的歷史》
材料二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論在單個國家,還是在全世界,都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動蕩的而又反復的過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標之一在于廢除政治強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規則,以憲法規定的方式獲取政治資源。一開始表現為思想家的構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眾的力量將其細化為若干改造現行政治生活的要求。這種要求起初可能是溫和的、建設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卻可能變得激進。再者,勝者或暫時勝者一方將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為一種永久性的、歷史性的進步。
——應克復《西方民主史》
(1)依據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揚的觀點,指出當時英國政治面臨的焦點問題。
(2)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材料二,論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動蕩的而又反復的過程”。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第(1)問材料一中的信息“我擁有上帝對我的委任,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緣”,體現了查理一世君權神授、君權至上的觀點。議會認為查理一世“對本屆議會及其所代表的人民發動了叛逆和邪惡的戰爭”,查理一世則“絕不回答一個非法的新權威的提問!”體現了國王和議會的矛盾;據材料信息“古老的合法血緣”“非法的新權威”和所學可知,議會擁有立法權,查理一世拒絕服從議會的審判,體現了國王與法律的矛盾。第(2)問注意結合英、法、美、德等國民主化進程的長期性、艱難性、曲折性等史實回答,要做到思路清晰、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達通順。
答案:(1)君權神授,君權至上。國王與議會的關系,國王與法律的關系。
(2)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言之成理。
等次 論述 第一等 認識全面,思路清晰。史實準確,史論結合密切。表達通順 第二等 認識不夠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實基本準確,史論結合不夠密切。表達較通順 第三等 認識模糊,缺乏條理性。未能結合史實。表達欠通順 14.(2014福州調研)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89年3月,下院通過撥款法案,授予國王每年120萬鎊的稅款,并規定其中60萬鎊用于宮廷和非軍事性開支,其余用作海陸軍開支。……1697年議會又通過《年金法案》,規定自翌年起,每年撥出固定款項作為宮廷開支,長期不變。
——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第一條第七款:“一切征稅議案應首先由眾議院提出,但參議院可以如對其他議案一樣,提出或同意修正案。經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的法案,在正式成為法律之前,須呈送合眾國總統;總統如批準,便須簽署,如不批準,即應連同他的異議把它退還給原來提出該案的議院,該議院應將異議詳細記入議事記錄,然后進行復議。”
第八款:“國會有權規定和征收直接稅、間接稅、進口稅和貨物稅,以償付國債、提供合眾國共同防務和公共福利。”
第九款:“除非經法律規定撥款,不得從國庫提取款項。一切公款收支的定期報告和賬目,應隨時予以公布。”
——美國憲法
材料三 (美國)1939年的第一項重組計劃就是將預算局(簡稱BOB)從財政部轉移到總統的行政辦公室,第8 248號行政命令明確規定了預算局的責任,協助總統準備預算和監督與控制預算的管理成為其主要職責。
——徐紅《論英美議會財政權成長過程中的路徑依賴》
(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英國議會通過一系列撥款法案的政治前提及其意義。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憲法中關于國會財政權的規定。這些條款體現了美國憲法中哪些重要的政治原則?
(3)根據材料三,說明20世紀3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權有何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題考查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第(1)問抓住材料一的時間信息,然后結合材料中國王的財政權被限制的史實分析。第(2)問“規定”依據材料歸納即可,“原則”通過征稅法案通過的運行程序分析歸納。第(3)問“變化”據“將預算局(簡稱BOB)從財政部轉移到總統的行政辦公室”可知行政部門的財政權力有所擴展;“原因”結合材料三中關鍵信息“1939年”,聯系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等內容分析即可。
答案:(1)前提: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英國逐步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議會限制了王權;議會的權力擴大)。
意義:限制國王的權力,強化議會的財政(行政)權,實現權力(由國王)向議會的轉移。
(2)規定:征稅(稅收立法)權屬于國會;規定財政開支的用途;國會監督聯邦政府的一切財政活動。
原則:分權制衡原則;人民主權原則;法治(憲政)原則。
(3)變化:行政部門的財政權力有所擴展。
原因: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沖擊下,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強化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1939年世界大戰爆發,助長了行政部門財政權力的擴展。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2016年高考歷史訓練題及答案(7)”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