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高考語文試卷不再坑人
近年來,不斷有人翻出當年民國的高考語文試卷,看得人一愣一愣的。譬如1936年北平燕京大學的高考語文試卷,只有兩大題,一題是作文,兩個題中選做一個,一個叫《憶母校》,一個叫《我們的時代》,淺顯得驚人;另一題是給一段來自《文心雕龍》的文言文加標點符號:“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說之屬也證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雖其義逐聲韻旨存比興而深探本源實能自成一子之學與夫專門之書初無差別”。中間有那么多的“也”,對今天的高中生來說,算不得難題;對于當時主要讀古代詩文成長的學生也說,更是小菜一碟。
同年其他大學的試卷,大同小異,一是題量甚少,最多三題,連同題干、題目、題項都在內,恐怕只有百十個字;二是題型簡單,不外乎成語解釋,改錯別字,給文言文加標點,翻譯文言文,或指出該文言文的出處,或幾個文化常識解釋,外加一篇作文。再比較一下今天的高考語文試卷,真叫今非昔比,題量多達近30題,總的文字量近萬字;題型復雜得讓人眼花繚亂,有些題目要想看懂都非易事。更要命的是,本“無達詁”的詩,非要你四選一,選出理解的答案來,還得跟標準答案一樣。有一年考趙師秀的《約客》,人家明明寫自己“閑敲棋子落燈花”,非要說人家“寫出了內心十分焦灼的心情”,選了這一項就是對的,沒選這一項就是錯的。趙師秀真是欲哭無淚!再譬如“下不著地”和“安全著陸”,分明兩個“著”都是“接觸”的意思,后面“陸”“地”的意思也安全一樣,但非要學生記住前后兩個字的讀音不一樣,考得這么細,學生要記多少這樣的東西?
所以,做題就成了猜題,就成了死記硬背,而且背的絕大多數是沒用的東西。通過練習提高答題水平,提高的其實就是揣摩命題者意圖,然后猜中標準答案的水平,于是,要做無數的習題,要反復地做,變著題型做。最要命的事情是語文老師因此反對學生看課外書,因為應付這樣的考試,一是不需要看,二是沒時間看。最近,我用“聶赫留朵夫”來問過兩百多個中小學生,只有3個人知道來自托爾斯泰的《復活》;近50個初中生,只有3個人看完了《水滸傳》。沒有經典閱讀作支撐的語文教學,只有是品行、素養和學識三重坑人的教學。遺憾的是,眼下中小學所進行的,幾乎全是這樣的教學。
高考是指揮捧,操縱這根指揮棒的人,是不是看到這個現實了呢?看一看臺灣的語文試卷,也有類似的問題,只沒有現代文閱讀的題目。這恐怕是個趨勢,但這樣的趨勢,是否代表著老師語文水平的進步,是否標志著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答案恐怕相反,只要看看今天大學生的寫作水平就知道,他們普遍不如50年前的初中畢業生。連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卷都出現這樣的題目:“結合資料評價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狀況”,不知所云,匪夷所思;同一份試卷另有這樣一題:“談談我國產業政策調整和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產業政策”竟然能“發展”?出題的,審題的,都該是文科類的博導吧,他們的語文水平都已經跌到無法想象的程度,遑論他們的學生。
但愿高考語文試卷別再坑人,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者們,該知過改過了!
(責任編輯:商興龍)
分享“愿高考語文試卷不再坑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