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寫作千萬不要寫成"名人開會"(2)
議論本質上是以理服人,一味堆砌,必顯得平庸。因為沒有分析,就沒有論證;沒有思想,就沒有內涵;沒有深度,就沒有力量。引用名言,同樣要通過分析闡發揭示名言和論點之間的關系。如果滿篇都是A說、B說,就是看不到作者如何說,那他也就沒有寫這篇文章的必要了。作者之所以要議論,其目的是要闡明自己的認識;讀者之所以要看一篇文章,最關注的是作者的認識和主張。
引用應讓讀者看出作者的主張在什么意義上與引用具有一致性,以及作者為引用注入了哪些自己的認識,其認識有何新意,而不能惟名言是從,一切都以名言作為立論的標準。
分析說理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有分析說理的意識。當你選擇了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論據與自己的論點必有相同之處,將論據與論點之間的相同之處揭示出來,就是分析。其間先要將論據和自己的觀點融通。如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所說:“蠶食桑而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釀者蜜,非花也。”即通過分析將舉例、引用如“桑”化為“絲”、“花”化為“蜜”,進而生成自己的認識,為舉例、引用注入自己的思想。
學生們具體可先通過課內典范的議論文習得,如《簡筆與繁筆》、《師說》、《伶官傳序》等;細心研讀揣摩作者在舉例、引用前后是如何過渡銜接、分析闡發、拓展深化的;繼而在自己作文時學習借鑒,逐漸掌握分析說理的具體方法。
但從根本上說,議論的優劣,還不是方法問題,而是認識問題。方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方法是為闡發自己的認識服務的;而議論是否擁有自己的認識,最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因為議論應該是獨立思考的體現。我們看一篇議論性的文章,喜歡與否,主要取決于思想內涵,而非方法技巧。雖然常說“文質兼美”,“文”在前,“質”在后,但遍覽名篇佳作,“質”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我們有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具有理性的批判和質疑精神,才會以自己的眼光冷靜地觀察認識世界,分析問題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并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逐漸養成思慮周密的特質,下筆議論就不會生吞活剝固有的事例,更不會將名言奉為金科玉律,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分析的深度取決于思想的深度。閱讀有思想深度的書,如《論語》、《魯迅雜文精選》、《培根論人生》、房龍的《寬容》、龍應臺的《野火集》、周國平的《成為你自己》等,受其滋養,可使自己的思想逐漸充實、深刻起來,繼而下筆成文,才可能有分析說理的深度。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