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工人員子女盼在常住地參加高考
2012年12月30日,北京、上海、廣州的異地高考政策“壓哨”出臺。
截至2013年1月1日,全國共有27個省(區市)已公布隨遷子女就地中高考的方案。在北京,符合條件的外地戶籍學生2013年開始可以參加中職考試錄取,2014年開始可以參加高職考試錄取,大學本科的部分還沒計劃放開。在廣東,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從2014年開始可以報考高等職業學院,2016年可以報名參加高考。而廣東和上海的另一項政策,都是針對積分入戶或者取得工作居住證的外來人員的子女。
一年來,異地高考的話題持續升溫。由于涉及諸多利益,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裂縫非但沒有彌合,反而越發深刻,這讓不少教育學者非常憂心。
成績優異,一心只想考清華,但如果在京參加高考他只能考大專——這種戲劇化的轉變只因為17歲的張寧沒有北京市戶口。權衡之下,他選了一條代價極大的路:出國。
張寧是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二學生,前段時間剛考完托福,他又馬上投入SAT考試的準備中。高一下學期,成績優異的張寧從學校的實驗班轉到了國際班,這意味著未來他將出國上大學。“雖然我并不想出國,但我現在已經基本不指望能在北京高考了,只能努力考個好的美國大學并拿到獎學金,幫家里省點錢。”
張寧的父親張建黨是安徽人,1995年來北京從事農業種植、經營和銷售等工作至今。1996年出生的張寧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北京。沒有北京戶口,張寧一直盼著北京市異地高考政策能出臺以圓自己的“清華夢”,而2012年底的北京市異地高考新方案,讓張寧“再次心冷”。
按照北京市的規定,從2013年起,有居住證明及穩定住所,穩定職業及社保滿3年,子女有學籍且已連讀初中3年,可參加中職考試錄取;2014年起,有居住證明及穩定住所,穩定職業及社保滿6年,子女有學籍且連讀高中3年,可參加高職考試錄取,畢業后可參加升本考試錄取。
“按照這個標準,兒子參考高職的條件我們家全都符合。但是讓能考清華的人只能去考高職,這樣不顯得滑稽么?”指著異地高考列出的幾條規定,張建黨苦笑道。
而對于上初三卻“中考無門”的吳明華(化名)來說,他覺得自己的未來“越來越沒底兒”,“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北京戶口會這么值錢!”
“再好好學習有什么用,我又不能上高中!”吳明華的這句氣話讓在北京奮斗了20年、從不說辛苦的母親哭了整整一宿。吳明華的父母都是四川人,上世紀90年代來北京開店創業,后來在北京買了房。“在家鄉人眼里,能在北京買房已算是‘光宗耀祖’,其實,有房卻沒有戶口的我們,很狼狽。”
與張寧遭遇類似的政策尷尬,他也面臨著三個選擇:就讀昂貴的私立高中,回老家留守,還是失學。現在,吳明華一家只能寄希望于有新政策的推出而“柳暗花明”。
政協委員回應:
對于異地高考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教授認為,雖然最近大家都在熱議異地高考,卻沒有一個最終權威的明確定義,導致很多正常的討論沒辦法進行。他覺得,所謂“異地高考”,是已經上了高中的隨遷子女,怎么樣解決他們就地高考的問題,而并不是包括未來怎么樣在異地求學的孩子怎么解決高考的問題。
現階段放開異地高考有哪些現實的困難呢?葛劍雄教授認為,最大的阻礙是教育資源的配置和考生的增加之間的矛盾;其次,就是地方教育經費怎么用于非本地考生問題。“由于現在地方院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調撥經費,即使是部屬院校也是1∶1由地方政府配套經費。地方政府要負擔未來人員上學這部分經費,就引起了與本地人民利益上的沖突。”
在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上,葛劍雄主張由中央政府來制定方案和政策,而不能把這個“皮球”踢給地方政府。他說,現在中央財政比較充裕,停止部屬院校由地方政府1∶1配套經費配套共建的方式,將部署大學的招生名額,在全國放開。對于全國考生來說,考部屬大學機會上是公平的。地方院校則由國務院來協調,必要時在資金調撥、資源保障、政策方面進行調節。
葛劍雄建議:“其實有簡單易行的辦法來解決部分問題,比如讓一部分外地學生在北京參加高考,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案折成各省的錄取分數。一步步來,總比讓所有外地學生高三畢業時回到家鄉考試好多了吧。”
葛劍雄說:“當然,最終我希望全部學校都能放開,這有待于城鄉差別地域差別縮小到一定程度,需要一定過程。我們都需要冷靜理性來看待,逐步做到教育公平。”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