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現象”背后的三大矛盾
“異地現象”背后的三大矛盾
記者采訪發現,“異地現象”難解,背后存在三大矛盾——人口流動與戶籍制度管理之間的矛盾、外來務工人員“流入易”與“融入難”的矛盾、優質資源有限與公共服務均等化需求大之間的矛盾。
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一份民調顯示,外來人員對“北上廣”的經濟發展缺乏“共享感”。該中心執行總監王文俊說,調查發現,外來人員最期待通過“提高醫療、教育、養老保障的標準”、“降低看病、入學、交通、水電等公共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個人收入”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發展成果共享。
為了讓外來務工人員更好地“融入”當地,廣東省東莞市專門設立一個正處級行政單位進行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并親切地稱外來人員為“新莞人”。
東莞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副局長陳曉慧說,經過多年努力,本地人和新莞人在醫療、社保等方面的差距基本消除,但免費義務教育依然主要是針對戶籍居民子女實行的政策,如果想要一步到位實現義務教育均等化,是對政府財力的極大挑戰。
記者根據東莞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提供的數據算了一筆賬。東莞市有常住人口822萬,其中新莞人640多萬。假設640多萬新莞人中10%是孩子,那就有約64萬人。按照每年安排50萬適齡在學兒童來計算,一個班40人,就需要12500個班。東莞市一個小學的規模是40個班左右,解決這50萬人的九年義務教育需要300所小學和將近300所初中。
相比之下,在東莞建一所學校從買地到建設成本大約需要1億元,這還不包括維護校舍和師資的支出。2011年,東莞市三級財政支出只有602億元,剛夠建起600所學校。
記者了解到,按照我國目前的政策,各地財政預算、城市規劃等都是按照當地的戶籍人口來計算,就學、就醫、道路、土地等依據的也是戶籍人口的數量。這就在人口流入地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也無形中加劇了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搶奪”公共服務的矛盾。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