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矛盾根本原因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北上廣推進異地高考改革的路并不輕松。不久前,“京籍PK非京籍”異地高考政策“門檻”的博弈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10月18日,20余名京籍人士到北京市教委信訪辦抗議放開異地高考。他們認為,外籍孩子素質太差,帶壞了本地小孩,且過多占用了本地教育資源,“要想享受作為北京人的權利,必須先要承擔責任”。
在有關高考公平性的討論中,幾乎100%都會將矛頭直指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特權”。有人舉例說,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只有一人能上北大,而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個可以上北大。北京學生考上北大的幾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
有學者選取了京、津、滬,以及浙江、江蘇等10省市做了研究后發現,1978年,北京市的文科錄取分數線僅低于上海、江蘇,排第三位;1988年,北京市的文科分數線退居第六,理科線退居第七;到了1990年代后期,北京市的錄取分數線開始處于墊底位置。
相比中小城市和農村,大城市在教育資源方面有很多優勢。拿211大學來說,截至2011年3月,全國共有“211”高校112所,其中北京26所、上海9所,已經占去了近三分之一。2004年,北京大學在北京的招生名額占總數的27%,復旦大學在上海的招生占40%,武漢大學在湖北的招生占50%……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社會學家關信平表示,異地高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京、津、滬等地區的市民已經習慣享受比外地更加優越的高考資源,當越來越多的人要求公平、平等地重新分配資源時就產生了矛盾。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