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資本主義列強侵華(3)
4、列強侵華勢力的消長與各自特點
英法俄德美日等是近代侵略中國的六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勢力此消彼長。
⑴具體表現在:
①19世紀中晚期,英法俄三國,特別是英國侵華勢力最大,是侵華的急先鋒;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特別是美國侵華勢力急劇增大,并提出獨立的侵華政策“門戶開放”政策,不再追隨西方列強;③一戰后至40年代,美日兩國成為爭奪中國的兩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④二戰后至50年代初,美國是侵華的主要國家。
⑵列強侵華過程中,既勾結又爭奪,勾結是暫時的,爭奪是絕對的,一切以各自的利益為轉移。列強侵華勢力此消彼長的原因:
①19世紀中晚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處于工業壟斷地位,綜合國力最強,在侵華過程中占絕對優勢。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美德日發展迅速,英法實力下降,這一時期,美國不再追隨西方列強而有了獨立的侵華政策,德日也積極爭奪中國。③一戰后至40年代,英法實力空前下降,德國遭到嚴重削弱,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美日成為最主要德競爭對手。
④二戰后至50年代初,美國成為侵略中國的最主要的國家,美國在二戰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在侵華問題上,各國惟美國馬首是瞻。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扼殺新中國的企圖遭到破產。
⑶各國侵華特點:
①英國:始終把獲取各種“通商”特權作為侵華的首要目標。19世紀中后期和20世紀初英國對華貿易始終名列榜首,但20世紀30年代后地位下降。
②美國:19世紀中葉作為英國的伙伴,以片面最惠國待遇來掠奪中國;隨著美國經濟在19世紀末躍居世界第一位后,從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開始奉行獨立的對華政策,以“利益均沾,機會均等”為旗幟、憑借經濟實力并占領全中國的市場。但抗戰后美國獨霸中國,中國門戶對其一國開放。
③法國:披著天主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成為法國侵華的重要特征,但法國也直接對華侵略,19世紀中后期在侵華規模上,法國僅次于英國,但一戰后逐漸下降。
④沙俄:窮兇極惡的領土擴裝是其侵華的主要特征。1917年十月革命,俄國退出侵華行列。
⑤德國:19世紀末對華擴張要求更為迫切,強租膠州灣;任八國聯軍總司令。但后來參戰和一戰失敗使其退出中國。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法西斯德國與推行法西斯獨裁統治的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了異乎尋常的關系。1938年因聯合日本的需要而承認偽滿洲國,中德關系中止。
⑥日本:中日政府正是接觸始于1870年,但日本后來居上,很快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一戰期間,呈現獨霸趨勢。20世紀30年代,侵華步伐超過其他國家,成為中國的最主要敵人。日本侵華的另一個特點是割占領土外還有變相占領和間接統治的方式,除了武裝侵略、建立租界、劃分勢力范圍外,還采用扶植漢奸、建立傀儡政權以及強化和擴張鐵路附屬地等方法。1945年隨著抗戰勝利,日本侵略勢力被趕出中國。
5、列強在侵華問題上的相互關系及其原因和影響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列強侵華過程中,既勾結又爭奪,勾結是暫時的,爭奪是絕對的,一切以各自的利益為轉移,表現出較為復雜的厲害關系。
⑴甲午戰爭前以勾結為主,爭奪為輔。
原因:一是打開中國大門,占領中國市場是這一時期列強地共同目的;二是中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任何一個列強斗不能獨吞中國。如兩次鴉片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和通過片面最惠國待遇分享權益。
影響:使中國的反侵略戰爭在國際上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加快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
⑵甲午戰爭后逐步以爭奪為主。
原因: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國家爭奪霸權和殖民地的斗爭更加激烈;世界領土瓜分殆盡,列強都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對中國展開激烈的瓜分;侵華國家樹木增多,實力有別,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競爭。如:三國干涉還遼、日俄戰爭、日本出兵山東、華盛頓會議后英美壓制日本、抗戰中美日矛盾激化與美國援華。
影響:外國資本主義始終不能滅亡中國,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列強間的矛盾有利于中國收回一些權利,如遼東半島、山東主權、漢口、九江的英租界等;列強各自扶植代理人,造成中國軍閥割據的局面。
6、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
17—18世紀殖民主義者的政策一種是偏重于把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英荷),一種是以搶劫掠奪殖民地財富為主(封建國家的西葡)。到19世紀,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商品輸出成為主要手段。到19世紀末,隨著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成為其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此外,列強聯合侵略,企圖從政治上瓜分中國。但列強間的矛盾和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對華政策由政治瓜分轉變為“以華治華”,扶植代理人對華進行殖民統治。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企圖獨占中國。二戰后,美國由于自身因素(二戰剛結束、美國人民反戰運動)、國家形勢(戰后美國重心在歐洲、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中國的形勢(抗戰結束中國人民渴望和平、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的偉大力量)采取扶蔣反共的政策
7、列強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及其影響
近代以來,列強對華從政治上加強控制,經濟上大肆掠奪,文化上逐步滲透,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列強對華的政治侵略主要表現在對華主權的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侵犯:①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②破壞中國的國防主權;③控制中國海關;④破壞中國的司法主權;⑤破壞外貿自主權;⑥干涉中國內政,以華治華。
列強對華以經濟侵略為主,政治、文化侵略是為經濟侵略服務的。近代前期,列強對華經濟侵略以甲午戰爭為界:前一個時期以商品輸出為主;后一個時期以資本輸出為主。近代后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帝國主義對華投資急劇增長,并向中國傾銷商品,1932年出現中國外貿史上入超的最高記錄;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在淪陷區瘋狂掠奪;解放戰爭期間,美國商品在中國市場形成獨占局面。
列強對華的文化侵略主要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傳教布道、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還包括強制性地進行文化移植、推行奴化教育、傳播“中國人中西來論”等謬論,等等。文化侵略具有隱蔽性強、影響深遠的特點,其主要目的是丑化淡化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思想,配合政治、經濟和軍事侵略,以鞏固和擴大在華既得利益。
列強侵華的最主要影響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他的影響都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也是通過它起作用的。
⑴中國的主權被破壞殆盡,逐步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⑵大規模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使中國逐步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是造成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長期落后地根源。
⑶列強在進行侵略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的舊制度、舊觀念以前所未有的沖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同時,經濟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反戰創造了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相對于其主管動機造成的消極作用,客觀積極作用處于從屬和次要地位。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國家才能走上富強的道路。
8、近代中國社會的巨變及其啟示
近代中國的社會巨變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層次的,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其消極作用代表中國的沉淪,積極作用代表中國的崛起。
巨變:⑴在社會性質上,中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板封建社會,又從中擺脫出來,成為完全行使主權、獨立自主的國家。
⑵在社會矛盾上,從原來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與封建主義(地主階級、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北洋軍閥和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農民階級、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其中前者成為近代中國社會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⑶在革命性質和任務上,中國革命從舊式農民起義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中國人民肩負反侵略
反封建的雙重人物。
⑷在階級結構上,從原來單一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結構變為多個階級并存的復合結構,階級關系更加復雜。
⑸在經濟結構上,從原來的自然經濟占主導發展為半封建與半資本主義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經濟結構。
⑹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從原來獨立自主的東方大國淪落為屢戰屢敗、任人宰割的弱國。
⑺外交和國防觀念逐步更新:外交上從原來的閉關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轉變為中外平等交往;國防觀念由重陸輕海逐步轉變為海陸并舉。
⑻思想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由自大觀念轉變為向西方學習,承認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性;由單純學習西方的生產技術到全面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變。
⑼政治制度發生巨變:由原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到資產階級共和國,由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一黨專政到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人民民主專政。
啟示:⑴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閉關必然落后。
⑵一部近代史是一部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民族,御侮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前進動力。
⑶一部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們:反帝反封建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大多數人民利益的無產階級才能提出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實現這里歷史性的巨變。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