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近現代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史(4)
33、維新派、保皇派和立憲派的區別和聯系?
從實質上看,立憲派是與維新派、保皇派一脈相承的資產階級改良勢力。因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爭奪的重點不一樣,依次形成為三個不同段落的分稱:戊戌變法時為維新派,戊戌政變后稱保皇派,日俄戰爭后為立憲派。但改良派是其總稱,表示了它們的改良主義路線的一貫性;分稱表示了它們各自的時代特征及對革命派的關系的變化。維新運動時的維新派在于除舊布新,挽救威望,以消弭革命于方萌;保皇活動中的保皇派以保護光緒帝、反對慈禧太后為宗旨,與革命派既聯系又爭奪;立憲運動中的立憲派則呼吁開國會,立憲法,以挽救清朝的危亡,與革命派尖銳對立,互爭成敗。在革命成為時代中心之后,立憲派又成為與革命派橫向對峙的政治力量。
34、維新派與清末立憲派的比較?
同:⑴都主張自上而下的改革,實行君主立憲;⑵不敢發動群眾,甚至仇視革命;⑶都屬于資產階級上層分子,與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異:⑴進行改革和目的存在一定差距;⑵維新派以維護清朝統治為己任,但后者有部分參加了辛亥革命,加速清朝的滅亡;⑶兩者組成成分有所不同:后者有部分清朝大員加入;⑷后者是前者演變而來。
35、立憲派與革命派的關系?
⑴兩者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但手段和方式不同;⑵前者的活動在一定程度山配合了后者的活動;⑶前者向后者的進攻和支持袁世凱,是辛亥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
36、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的比較?
⑴背景相同,但前者是為了救亡圖存和發展資本主義,后者是挽救統治危機;⑵領導者不同;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性質截然相反;⑷歷史地位不同;前者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后者的客觀積極作用無法抵消其主觀反動性。
37、辛亥革命和武昌起義的關系?
⑴辛亥革命是指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全過程,武昌起義只是其中一部分。⑵兩者的聯系:以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發動了武昌起義;武昌起義使辛亥革命達到高潮。
38、正確認識辛亥革命的成敗的本質含義?
39、正確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
40、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與新文化運動興起之間的聯系?
41、前期新文化運動指導思想的特點?
⑴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封建歷史傳統持全面批判態度,表現為對孔孟儒學的政治價值觀的徹底否定;⑵主張以文化作為革新社會的主要手段,認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決中國的民主化問題;⑶主張引進西方文化精神來改鑄中國民眾的竟聲狀態。
42、為什么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指向孔教?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入學,隋唐初年它被神化為儒教,核心是三綱五常。由于它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需要,因而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近代以來,在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的過程中,思想界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但中國的封建統治勢力十分頑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更變本加厲,因此,要在思想領域反封建,就必須要把斗爭矛頭指向孔教。
43、中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44、全面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近現代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