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近代的變法與改革(2)
二、戊戌變法(1898年)
1、背景
①直接原因: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出現嚴重的民族危機。
②社會基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③思想基礎:19世紀60年代后,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2、內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
3、作用: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西學的傳播,有利于維新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
4、局限
①沒有涉及維新派提出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說明維新派的行動比它們的宣言退步了。
②局限在社會上層,沒有發(fā)動廣大民眾。
5、失敗原因:
①主觀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采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有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對列強和封建反動勢力又寄予
幻想,脫離了人民群眾,終于失敗。
②客觀上:變法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如慈禧太后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京津地區(qū),控制了人事任免權。各省官員大多對變
法陽奉陰違,并不真正實行。袁世凱告密出賣維新派。反革命集團政治經驗豐富等。
6、啟示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7、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
8、意義
①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于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當時符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②戊戌變法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fā)展資本主義奔走呼號,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這對于激發(fā)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
識,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責任編輯:韓志霞)
- 1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2高鐵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3互聯網金融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4酒店管理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5學前教育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6國際郵輪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7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8動漫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9大數據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10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高考就業(yè)率最高的十大專業(yè)排行
分享“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近代的變法與改革”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