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3)
6、對封建社會土地兼并的認識
。1)概況:在中國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其最大特征。當一個新朝代建立之初,統治者調整土地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地主階級的勢力不斷增強,土地兼并也就愈演愈烈。顯然,土地兼并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況下,封建社會無法自身克服的經濟現象。當土地兼并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這種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二是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
。2)影響:政治上直接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加劇了社會的貧富懸殊,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爆發,使一些王朝走向滅亡。經濟上造成農民的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地主買田置地,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3)封建統治者不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土地兼并,其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由于土地占有關系不固定,加之土地買賣盛行,必然導致土地兼并現象的出現。
由于國家占有小農的多少,直接決定著國力的強弱,而土地兼并與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國家爭奪財源。因此歷代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長久統治都曾實行過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但結果往往失敗。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隨著國家掌握荒地數量減少和土地兼并而解體)、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因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反對而失。M恋丶娌⒅载灤┯诜饨ㄉ鐣氖冀K,國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能使之逆轉,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有買賣制度的存在。在這種制度下,人們可以自由買賣土地,而人們之所以熱衷于購買土地,又是封建時代只有土地才是財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種形態財富的最后歸宿。而封建國家往往是在不觸動地主土地所有權的條件下,去爭取延緩土地兼并的形勢,因此它只能緩和這種形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農民階級在起義過程中提出過“均田免糧”,觸及地主土地所有制,近代天平天國運動更是提出《天朝田畝制度》,但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這種階級的局限性,使他們也不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不能完成廢除封建制度的任務。
7、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1)演變:
奴隸社會:①夏商周三代實行貢賦制度,這是我國賦稅制度的雛形。②春秋后期,齊國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是我國征收土地稅的開始。
封建社會:四大稅種:①以人口為依據的人頭稅和以人丁為依據的丁稅;②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即調;③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即田租;④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及各種苛捐雜稅。
封建社會的賦稅制度:戰國秦漢時期的租賦制(編戶制度)、魏晉至隋唐的租調制(唐租庸調制)、中唐至明中葉的兩稅法、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的一條鞭法和地丁合一,其中王安石實行過方田均稅法和募役法。
。2)特點:①由向國王納貢轉向征收人頭稅和土地稅;②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種所占比例越來越少,可以兩稅法為標志;③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④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可以兩稅法為標志;⑤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代役,以“庸”制為標志;⑥稅種由繁多逐漸減少,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⑦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
。3)認識: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應。賦稅調整本質上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
8、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工業部門不斷增加。奴隸社會就有了治銅工業(即青銅工業),封建社會增加了冶鐵、制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后有棉紡織業;其后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工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工業的興起,使農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2)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其創立的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鑄技術的發展為例:商朝時有了青銅冶煉技術,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唐朝的鑄造業已普遍采用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3)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手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有所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致。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后,城市工業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雇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下從事生產,使產品的制造進一步的發展。如:在江南地區的礦冶工業、紡織工業、制瓷工業等部門的生產中,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擁有大量的雇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
(4)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并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后,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制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占有主導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占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后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后,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山洕匦哪弦婆c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制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9、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特點及職能的變化
、盘攸c:①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②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③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④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
、坡毮茏兓孩賾饑簽檎沃行、手工業中心、商業中心合一型城市,有臨淄、邯鄲、郢等;②唐朝:開始分為手工行業中心城市地區,如絲織業的定州、益州、揚州,陶瓷業的邢州、越州,造紙業的宣州、益州,還有都市商業區如長安城中的東市、西市和外貿中心城市廣州;③兩宋:出現手工技術中心地區,如定窯、汝窯、景德鎮,城市中商業區界限消失,外貿城市增多,有泉州、廣州、明州;④明朝:手工業、商業、外貿各有中心城市,如蘇州、杭州、松江、景德鎮為手工業中心,成都、武昌、揚州為商業中心,廣州、寧波、泉州、福州為對外貿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響。
、侵袊糯拇蠓饨ǘ汲羌疤攸c:①唐都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亞洲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②宋都東京,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突破了唐朝“市”與“坊”的界限,出現夜市,還有娛樂場所瓦肆。③元朝大都,不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還是文明世界的商業大都市。④明朝北京,布局嚴整,建筑華麗,是我國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10、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
(1)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場的出現:
前提條件:在農業、手工業新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時間地點部門:明朝中后期(15世紀末)、江南地區、絲織業等手工業生產部門。
出現過程:明朝中后期,農業、手工業的新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創造了條件;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刺激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使生產規模更大,分工更細,全國出現30多座較大的工商業城市,產品有了更多的銷售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手工業者不斷分化,少數善于經營者富裕起來,多數手工業者貧困破產,喪失生產資料,不得不去當雇傭工人,于是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富有的機戶依靠雇傭工人進行生產,這就是早期的資本家,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計日領取工資的生產者就是工人。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③發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
。2)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表現:①范圍擴大;②部門增多;③手工工場規模大。
原因:①封建剝削沉重,農民極端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②地主、商人剝削所得錢財,多購置田產,影響手工業擴大再生產;③政府在國內設立許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④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幾次下令禁止海外貿易;⑤封建行會嚴格控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傊嗟姆饨ㄖ贫葒乐刈璧K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3)明清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①發達的農業。明朝中后期,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作物普遍種植,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發達的手工業生產。明中期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規模大,水平高,培養了一批熟練工人。③發達的商業。30多座大中城市的興建,農產品、手工業產品廣泛投入市場,對外貿易的繁榮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空前活躍。④充足的貨幣條件。大量貨幣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⑤科技優勢。四大發明的傳播,科技巨著的問世。
不利條件:①自然經濟的頑固性、封閉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②缺乏資本積累,手工業難以擴大再生產。③封建制度的束縛。重重關卡,征收重稅,抑制工商業的發展。④對外轉向閉關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場。⑤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沒有轉化為生產力。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