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歷史復習熱點:中日關系的歷史定位
隨著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以及中日兩國力量對比所發生的變化,中日關系的本質也有結構性的改變。
歷史問題并不是中日關系的核心,在中日關系里,有更重要的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前不久召開的中日歷史共同研究會議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歷史問題一直被認為是阻礙中日關系發展的一大障礙,從這個意義上講,共同研究歷史對于改善中日關系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歷史問題并不是中日關系的核心,在中日關系里,有更重要的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摳”史實不是唯一目的
對日本人來說,有個“歷史認識”問題,對中國人來說,也有一個如何認識日本歷史的問題。對于具體歷史事件和史實的確認屬于歷史學研究范疇,而對如何評價和認識過去的歷史即“歷史觀”的研究則屬于歷史哲學和思想文化研究范疇。在對歷史以及歷史觀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如何確立兩國的對日或對華外交政策與戰略則屬于國際政治學研究范疇。因此,中日之間剛剛開始的“共同歷史研究”是一項多領域、跨學科的共同研究,它集學術、外交于一身。如果說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搞清某月某日發生了什么事件或者是這些事件中的某些具體細節,這恐怕就失去了“共同歷史研究”的意義。無疑,具體歷史事件應該搞清,但那是純學術、小范圍并且需要更多時間來完成的工作。
相對而言,對“歷史觀”的研究應置于重要位置。對歷史觀的研究以“史實”為依據,又不局限于具體的歷史事件。它要求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更遠。歷史顯現的是結果,在有關這一結果的無數答案中只有一個是“歷史的真實”。歷史觀則因人而異,因國而異,因時而異。我們應當意識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意識形態,似乎都帶著一副不同的眼鏡來觀察歷史,因此,不同歷史時期看歷史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社會的發展不會停步,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更新,因此,歷史研究也要與時俱進,我們應學會“摘下眼鏡看歷史”。
正確看待歷史的方法是,不僅看結果,更要關注其過程中所展現的歷史意蘊。對歷史事實背后的精神文化因素進行分析,不僅有利于對歷史行為進行解釋,也有利于對今后的走向提供借鑒。將中日兩國的歷史放在世界史、亞洲史的歷史長河中定位與思考,是我們解讀中日近代史的好方法,切忌用“剪刀加漿糊”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中日間存在不同價值取向
中日兩國不同的歷史發展道路、不同的價值觀取向、不同的社會結構與思想傾向導致兩國在亞洲認識以及相互認識上存在著巨大的分歧與距離。回顧近代中日兩國的歷史特征,“改良”與侵略的日本、“革命”與受害的中國,在亞洲認識上的非同步性,使雙方無法為振興亞洲而攜手前進。
中華民族追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精神境界。中國的傳統文化及政治文化所追求的目標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穩定、平衡,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四海之內皆兄弟”。儒家用“仁”、道家用“道”來調整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甚或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以使矛盾對立的雙方達到和諧統一。
明治時代的日本社會,在經歷了國際國內重大歷史事件的沖擊和震撼后,其社會結構與國民意識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日本的一切內外活動似乎都與亞洲有著“不解之緣”。日本人的“亞洲情結”也在此時結成。其后的日本,不論是“興亞”還是“侵亞”,都離不開與亞洲的交往與互動。
近代日本為了在老牌殖民主義者的包圍中擴大“生存空間”而不擇手段。無論是政府現實主義的“大陸政策”,還是作為民間理想主義的、主張亞洲各國平等合作的“亞細亞連帶論”,最終都被納入到“大東亞共榮圈”之中,變成了“侵略的亞細亞主義”而消亡。可以說,日本人的亞洲認識很特別,他既把亞洲看成“自我”,又把亞洲看成“他者”。對于亞洲,日本在“提攜”、“改造”、“遺棄”(侵略)之間進行著選擇。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3高考歷史復習熱點:中日關系的歷史定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