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擬異地高考方案年內出臺 高校再次擴招?
8月31日,國家政府網站公布“異地高考”工作最新進展:由教育部等部門提交的《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并轉發要求貫徹執行。令人關注的是,此次公布的《意見》明確:對符合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條件的隨遷子女凈流入數量較大的省份,教育部、發展改革委采取適當增加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保障當地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當地高考而受到影響。
專家認為,這僅是推進中搬開的“第一塊磚”。“異地高考”要真正落地并取得預期的效果,尚有不少瓶頸亟待突破。
關鍵詞一:門檻
各地“異地高考”方案年底前出臺已是板上釘釘。究竟哪些人能考,哪些人不能考,“門檻”如何,廣受關注。若“門檻”太高,受益面太窄,新政策的初衷可能難以實現,若太低甚至“零門檻”,流入地有限的教育資源也難以承載。對此,專家建議,可以通過積分制來取得平衡,但不應僅僅“拼爹”。需考慮學生實際情況,那些在人口流入地出生,并多年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可以獲得更多“評分”權重;同時考慮父母情況,包括在當地納稅記錄、繳納社會保險情況等。
關鍵詞二:計劃
《意見》明確,“采取適當增加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保障當地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當地高考而受到影響。”那么增加的高校招生計劃從何處來?是專為此在全國大盤子上做的增量,還是從人員流出地“借”來的計劃?更值得深思的是,我國人口變化周期對教育領域有很大影響。以上海為例,不到十年間,戶籍人口高考人數從10多萬下降到今年的不到6萬;但出生人口連年保持18萬左右的高位。而“異地高考”帶來的考生人數這一“變量”,更需盡早納入通盤考慮。
關鍵詞三:心態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研究專家熊易寒說,在種種具體措施以外,社會各方的心態也需有所調整。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拿出各方絕對滿意的方案,只有各方在利益上都有所妥協,才是較好的方案,才能取得共贏。最新統計顯示,在本市2300萬常住人口中,外來常住人口已近1000萬。上海高等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德廣教授認為,在未來,對“異地高考”的管理,也應成為促進流入地城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杠桿。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