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京滬問題是異地高考推進的最大障礙
備受關注的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政策日前正式出臺。這讓許多隨遷子女家長看到了就地高考的一線曙光。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擔心該政策僅是指導性方案,并不能在此框架下真正解決京滬等外來人口較多地區的問題。
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人社部、公安部制定的《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可以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具體政策將由各地政府根據當地承受能力制定準入門檻,最遲于2012年底前出臺具體辦法。針對此,熊丙奇在接收財新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將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的門檻設置權限全部交給地方是不合適的。京滬等在現行高考招生錄取體制下的既得利益省市,很有可能會在《意見》提出的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社保證明和子女就學年限等方面設置極高門檻,從而使絕大多數隨遷子女被擋在“異地高考”的大門之外。
熊丙奇說,《意見》雖然在原則上規定了“對符合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條件的隨遷子女凈流入數量較大的省份,教育部、發展改革委采取適當增加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保障當地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當地高考而受到影響”,但并沒有詳細規定向流入地劃撥高考招生計劃的具體方法和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打破京、滬等地的顧慮,人口流入地不會有出臺本地“異地高考”方案的積極性。
熊丙奇認為,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政策誠然應該因地制宜,但是中央政府應該對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意見》僅僅規定各地方案原則上在2012年年底之前出臺,實際上很有可能一些地方政府會出于維護既得利益的原因拖延本地區異地高考方案出臺的時間。而《意見》也沒有明確各地對考生開放異地高考的最終時間,這將可能導致一些地區將異地高考開放時間持續推遲。
《意見》規定不能在當地參加高考的隨遷子女可以回原籍地參加考試,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協調下可以探索“異地借考”。熊丙奇對這兩條規定并不看好,無論是回原籍地高考還是異地借考,在分數折算、考試公平性等多方面都會存在相當多當地技術問題,很難操作。“異地高考”方案本來應該明確“就地高考、就地錄取”的政策原則,而現在又打開了“如果不能就地高考就回原籍”的政策后門,實際上并不能滿足廣大隨遷子女家長的期待。
熊丙奇分析,《意見》出臺后,大多數省市的“異地高考”方案能夠很快出臺,但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地的方案仍然可能遲遲難產,不少京滬非本地戶籍家長的期待可能落空。
熊丙奇主張將異地高考問題的解決與高考改革結合起來。未來如能建立基于全國統一考試的高校自主招生體制,現行分省錄取制度下不同地區間錄取比例不均的問題將自然解決,屆時高校不再實行分省計劃招生,當下的“異地高考”困局將會被根本打破。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