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2)

2012-09-28 13:55:27 來源:考試吧

  (8)制漆業:①原始社會: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紅漆碗。②商朝:漆器出現了浮雕式花紋,并鑲有綠松石和鉆花金箔。③周朝:漆髹工藝大量用于車的制造。種植漆林,已被征收稅賦。④戰國漆工藝有新成就,已出現采用夾纻技術的漆器。⑤秦朝:專設官吏管理漆園的種植和漆器的制作生產。⑥兩漢: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漢代漆器當中的精品。

  (9)玉器雕刻業: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發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僅安陽婦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10)手工工藝專著:戰國:《考工記》。明清:《天工開物》。

  4、古代商業的發展概況

  ⑴商朝:商朝人善于經商,后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人以貝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商朝的都城已經稱為繁榮的商業城市。

  ⑵戰國: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交換的商品大多是貴族地主用的奢侈品,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⑶秦朝:都城咸陽是全國的商業中心。民間自有經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現不少大商人。官府也兼營鹽鐵等。

  ⑷兩漢:官營和民營商業遍及中原和周邊地區。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如長安有東、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東的魚鹽絲漆,東南地藥材,北方的牛馬,都作為商品交換,并形成較為適當地比價。西漢齊地韋姓、京師樊嘉等非常富有。漢同匈奴、鮮卑、烏桓、南越以及西南諸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相當頻繁。

  ⑸隋唐:城市商業繁榮:政府在市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那時的店鋪不能任意擴大鋪面、攤位。市的買賣時間也有限定,仍有日中為市的古風。唐朝后期,一些繁華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廣大農村,包括偏遠的地區,都有定期舉行的草市。經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財萬貫、邸店遍布海內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販,還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⑹兩宋:①北宋:a.東京等大城市的商業活動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娛樂貿易場所“瓦肆”。b.城市中行會組織進一步發展,行會保護和壟斷行業的商業利益。c.農村出現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鎮,活躍了城鄉經濟,反映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②南宋:商業貿易更加繁榮,商業城市以臨安最為繁榮,人口達到百萬,市內兼有貨棧、酒樓、茶館等。

  ⑺遼、西夏、金:①遼的南京市商業繁榮的城市,“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②西夏的涼州,商業也很發達,有專門貿易的場所。③燕京市金的商業中心。金設立了稅收管理機構,對往來商旅征收商稅,商稅稱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由于商業的發展,金代后期,銀幣已經稱為通用的貨幣。④榷場貿易,在遼、夏、金的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官方貿易外,一般商人在榷場作生意必須從政府領取營業憑證并交納稅金。宋遼邊境上雄州、霸州的榷場最為有名。金人用馬匹、毛皮換取南宋的茶葉、香料和藥材等物,貿易比較發達。

  ⑻元朝:①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②海外貿易發達。

  ⑼明清:①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品種達到兩百余種。區域間長途運輸販運貿易發展較快。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③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④商業的持續繁榮使商人階層日趨穩定,形成了聞名全國的晉商和徽商。

  5、古代城市的發展

  夏商周:商都是繁榮的貿易城市。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戰國:許多城市發展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楚國的郢。這些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和文化中心。交換的商品大多數都是貴族地主用的奢侈品,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的經濟特征。

  兩漢:長安和“五都”(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和宛)。

  隋唐:①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商業大都會——長安、洛陽。長安城內市坊分開,東市和西市為商業區,坊為住宅區;洛陽,武則天時,引漕渠開新潭,使船進入市內。②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揚州、成都。揚州地處運河和長江的匯合處,江南的物產大多在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國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繁華的夜市也是揚州城的一個特點。成都物產富饒,當時的諺語稱“揚一益二”,說明成都工商業地位的重要。

  兩宋:北宋東京是全國最大的商業都會。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末年東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華景象。南宋商業城市以臨安最為繁榮,人口達百萬

  遼夏金元:遼的南京(幽州),西夏的涼州,金的中都(燕京)。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榮的商業都市,人口眾多,商業繁榮。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泉州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外國旅行家稱之為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1421年遷都北京。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港口減少,只留有廣州對外通商。

  6、古代交通的發展

  ⑴先秦:夏朝交通工具有車、船、橇等。商朝沿途設有驛站,建立郵驛傳遞制度。西周交通比商朝進步,從都城鎬京到全國有幾條寬廣的大道,路面平坦。

  ⑵秦漢:秦統一中國后,頒布“車同軌”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國的馳道,秦朝史祿修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西漢開辟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向西一直到達歐洲的大秦;漢武帝以后還開辟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印度半島南端。

  ⑶隋唐: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在北方修筑兩條大道;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使水陸交通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唐代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驛道,四通八達,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交通要道上還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供客商騎用;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商船往來不絕;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可達朝鮮,向西經過敦煌、蔥嶺,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達朝鮮、日本,從廣州出發,可達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

  ⑷宋元:古代交通進入鼎盛時期,宋朝將指南針應用到海船上,航海技術大大提高。元朝陸路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重新繁榮,由元大都啟程往西,經過新疆,有三條路通往西方;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可抵達直沽;內河航運,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的運河連接起來,大運河從杭州啟程,可直達大都的積水潭。

  ⑸明清: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現高蜂,鄭和七下西洋,到達中南半島、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把我國古代航海活動推向頂峰。不久以后明清兩朝相繼實行了海禁,航海事業從此一蹶不振。

  (責任編輯:韓志霞)

 2/2   首頁 上一頁 1 2

分享“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玖玖资源站国产剧情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网色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久久精品五月天导 | 日本亚洲欧洲色α在线播放 |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永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