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個別專業按性別劃分數線 急需公開專業信息
因對多所高校按性別劃分投檔分數線的做法不滿,婦女權益公益人士要求教育部公開所批準的限制性別錄取的高校名單。最近教育部回復稱,“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少數學校的部分專業課適當調整男女招生比例。
這顯然不能打消質疑,正如公益人士稱,既然基于國家利益,就該解釋“特殊行業或者崗位的特殊專業人才培養”之“特殊”基于哪些標準,以及這些專業限招女生與“國家利益”有何關系。
在當前高考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中,如果教育部能明確特殊行業、特殊專業的標準,并基于國家利益來考慮這些專業的長遠發展,是一件十分有價值的事。事實上,這正是教育部門的職責。
首先,這可避免一些高校擅自確定特殊專業,并設定相關招生限制。此次小語種專業分男女生單列計劃招生,卻引來質疑,因為不管從小語種的教學還是今后的就業看,不少人認為其并不特殊。要說明其特殊性,就必須列出目前高校開設小語種專業的情況(有多少學校開設,共有多少學生在讀,男女生比例如何,就業情況如何,哪些小語種專業有人才缺口等),如此就可讓公眾清楚知道其面臨特殊情況,需特殊對待。
其次,公布這些信息,也是幫助受教育者選擇專業的需要。如果教育部門能公布高校專業開設的詳細信息,高校開設專業時會更加理性,而學生也會結合自身興趣、高校開設專業的情況、專業的社會需求等合理規劃學業。對特殊專業更應如此。如果專業很特殊,學生卻因信息不充分而不知,就會造成求學和就業的迷茫。
比如小語種專業,如果學校告訴考生,本校某小語種專業共有50名學生,全為女生,當年畢業的學生10位,有5人沒有找到工作,用人單位對男生有旺盛需求。結果可能是女生們會慎重選擇,也就不需要學校分男女計劃招生了。可現在,學生們從高中選擇專業時,就缺乏信息支撐。
再次,對特殊專業,教育部門有必要采取扶持政策。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就業率壓力下,紛紛壓縮甚至砍掉基礎學科、專業。對于這些特殊學科、專業,教育部門有必要調查高校開辦的實際情況,通過設立獎學金和發展基金等方式給予支持。回到小語種專業,從國家外交角度,如需要培養學某一小語種的駐外男生,政府部門完全可設立獎學金、助學金,或通過定向招生方式進行,這既不違背公平選擇,同時也在人才培養中體現了學校和受教育者的權責對等。
如果教育部門能按照信息公開原則,結合某些專業的實際開辦情況和社會需求,確定高校需要特殊關照的學科、專業,筆者相信,這會獲得社會公眾的理解。總體而言,高校應擁有辦學自主權,包括招生自主權和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政府教育部門要做的是為高校辦學提供信息服務,并創造條件,讓一些特殊學科和專業獲得生長空間。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