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考”日漸盛行 中國高校面臨沖擊(2)
中國高校需直面挑戰
國內教育學者指出,隨著越來越多中國生源參加“洋高考”,中國高校的辦學模式和理念正在受到沖擊。國內高校需要直面挑戰,加快改革。
原青島五十八中學生王澤陽通過“洋高考”于2010年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就讀。他說,美國大學的科研設施儲備豐富,教師授課負責,而且很多專業科研與當地優勢產業經濟聯系緊密。在國外還可以練習外語,接觸更多元的思維方式,留學生活本身就是一段可貴的人生經歷。
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的一些教育現象飽受公眾質疑。“中國孩子的學習順序倒置,該玩的時候學了,該學的時候可能反而玩起來了”,青島大學一位職工說。在中國,很多人把學習優秀、考上重點大學、畢業找到理想工作,當做成功的人生。為此,他們不得不更加刻苦學習,甚至學前就負擔了過重的課業,泯滅了愛玩的天性。等到進入大學,部分學生反而松了氣,不珍惜黃金求學期。而在美國等國家,很多中學生使用公式要靠查手冊,算數要靠計算機,連化學周期表都不背;高考一年舉辦多次(如ACT一年五次),考生憑最佳成績申請學校,選擇空間很大;大學“寬進嚴出”,若不刻苦學習就難以畢業。“如果SAT、ACT在中國內地完全放開,降低了考試成本,相信還會有更多考生選擇。”他說。
還有許多學生家長反映,教學資源和設備儲備、教師授課水平和責任心、學生畢業就業情況三個方面,也在困擾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二三流大學更加明顯。近年來,國內一些院校已經出現了學生招不滿甚至是“零投檔”的情況。如果再不加改革,一、二本院校將坐看更多優秀學生外流。
有教育學者認為,這種狀況對內地高校來說,既是“危機”也是“契機”。內地高校應該面對挑戰,主動進行改革,如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落實和擴大辦學自主權,面對市場壓力和社會發展自主調整學科專業,提高大學辦學質量,改善大學服務。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