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公平無關生源好壞
7月12日,北京本科一批錄取結束。其中,清華大學共錄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總擴招比例達到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33.6%,錄取考生294人。對此,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于世杰表示,北京考生報考踴躍,而且生源質量較好是今年在京擴招的原因。
全國人民都知道,北京戶口好,其中有一點,便是北京的高中生考入北大、清華等名牌高校的機會,相比于其他省份的高考大軍,要高得多。每到夏天,這樣的話題總要發酵一次,全國人民(不含京滬)總要把矛頭指向這不公平的招生制度。維護這一制度的理由有很多,“照顧說”、“地方利益說”雖然都經不起推敲,但好歹能聽得進去。但今年的“生源優秀說”,卻不大讓人信服。
筆者身處人口大省、高考大省山東,孩子今后恐怕也得加入“苦逼”的高考大軍,因此即便站在自身立場上,有必要為非京籍的孩子評評理,駁一駁這所謂的“生源質量較好”一說。
筆者也是在北京的部屬高校念的本科,不管是在班里、院系還是學校,來自北京的同學,都是最多的。這四年中,筆者實在沒覺得北京同學在學業上有多特別優異,也沒覺得其他地區的同學遜色。總之,就個人經驗而言,生源質量好不好,乃至大學期間的成績,跟地域沒多大關系。
其實,生源是否優秀,是一個并不需要考慮的問題。大家質疑的并不是名校招考多少優秀或者不優秀的學生,而是有沒有讓所有考生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考試,從而導致在全國范圍內,沒法評判誰優秀誰不優秀。換句話說,北京生源質量怎么樣,沒人在乎,大家在乎的是:為什么不用同一張考卷?大家不關心結果的正義,只在乎過程的正義。既然清華北大認定北京生源優秀,必然是通過一種考核方法測試出來的。為何不能讓全國高中生都通過這同一張考卷測一測呢?如果不按照統一標準比一比,這個“生源優秀”的結論,就是不嚴肅的。沒有嚴肅的程序,何來嚴肅的結果呢?
高校并非活在真空之中,名牌大學雖大多是部屬高校,但與地方政府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在人事、建設、科研等方面,地方有一定的話語權,這就導致高校不得不給地方“好臉色”。加上像北京這樣的地方,高官巨賈名流云集,多多少少總會對招生政策施加影響乃至干擾,“生源質量好”變成了“考生家長好”。話說得再不好聽點,學校教職工子弟,也都算是所在地生源,政策制定者無法將這類因素置之度外。
高校與地方利益不分割,將導致招生無法真正以生源質量為主,只能將“照顧”的口子越開越大。高考政策應當全國統一,不受任何地方利益所左右,在這個“擇優”原則下,應照顧教育水平落后的貧困地區,兼顧公平。而不是反過來,先照顧某些“生源優秀”的地方,然后再從中擇優選拔。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