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給黨聽》音樂創作分析
下面我就以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為例,從歌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點、旋法、音色、力度、和聲與伴奏織體等理論方面入手來闡述理*聲樂作品本身對歌唱者二度創作音樂的指導意義。
一、創作背景
《唱支山歌給黨聽》原是焦萍所作的一首詩,雷鋒把它摘抄在自己的日記中。從雷鋒抄錄這首詩的行動來看,顯然是他覺得詩中說出了自己要說的一些話:對黨的偉大力量的切身感受、對革命無比忠誠的內心表白。歌詞只有八句,但所含情感是豐富的,這里對舊社會的痛恨、翻身的喜悅、對黨的感激是交織在一起的。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中,作曲家朱踐耳從雷鋒的日記中選出了這首詩并為之譜曲從而流傳至今。曲作者采取了山歌式的親切、舒暢的風格,但又沒有把它處理成單純的山歌,它賦予這首短小的歌曲以細膩的、富有戲劇性的發展變化,使原詩所含情感得到充分的揭示。
二、曲式結構方面
演唱一首聲樂作品首先應從作品的整體結構上去分析把握,清楚全曲由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音樂內容、情緒又是什么?如《唱支山歌給黨聽》是一首帶再現的三段式歌曲(ABA1結構),A與A1旋律優美、明亮而寬廣,沒有多余的華彩,感情十分真摯、樸素。再此,我們可感受到作者對黨對新中國由衷的贊美與歌頌;B段則和首尾兩段有著鮮明的對比,是回憶在舊社會勞動人民受苦受難的生活及在共產黨領導下“鬧革命”的帶敘事性的樂段。全曲的演唱速度也隨著音樂內容與情緒的變化而出現“中速(A)一慢速轉快速(B)一中速(A)”的速度對比。如果演唱者對結構、內容模糊不清則很難講演唱時會有清晰的條理及準確的情緒、速度變化。
三、節奏方面
在旋律中,節奏型的運用與音樂內容的表現往往是息息相關的。在一般情況下,整齊的節奏善于表現平穩、單一的內容;悠長的節奏善于表現寬廣、遼闊的內容;附點節奏善于表現一種動力感;切分節奏能強調語氣或表現歡快的氣氛;休止符運用的巧妙、得當,會豐富音樂的表現力等。如《唱支山歌給黨聽》中0 2 3 1 6 . 5 4 6 5 ——1”黨 的 光 輝一句,休止和切分在這里的運用主要是強調“黨”的光輝,突出其形象,演唱時要強調“黨”的重音;而“0 6 2 5——”揍 敵 人的休止與切分則是通過休止來積蓄力量,然后在切分音上狠狠地“揍”敵人,這就要求在演唱此處時,休止一定要干凈、“揍”要痛快有力、要一鞭就把敵人“揍”倒;在“6 6 7 5 3 . 1 0 1 0 5 3 1 0 舊 社 會 鞭 子 抽我 身 中的切分及休止的運用是為了表現人們對舊社會的鞭子抽我身的那種咬牙切齒的仇恨,這就要求演唱時要有力、要充滿仇恨感,休止一定要及時準確,才能正確地表現音樂所要表現的內容。
四、旋律的發展手法(旋法)方面
我們歌者應該了*旋律的一般發展手法(如重復、模進、對比)、旋律進行的方向和形態對音樂內容與情緒的影響等。如《唱支山歌給黨聽》在唱到B段中回憶舊社會苦難時,音區主要在中低音區,因為這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心情是沉重的。在“2 . 2 2 7 6 1 7 6 3 5 6 5——”母親 只 會 淚 淋 淋中表現的是在舊社會的母親面對壓迫敢怒不敢言,只會“淚淋淋”這樣一種無可奈何的內容,故作者采用了在中低音區迂回下行的哭腔音調的旋律創作手法來表現,而在共產黨領導我鬧革命后的“6 . 1 2 2 2 . 3 5 5”一句中“奪過鞭子”則采用附點和二八奪過 鞭子 奪過 鞭 子節奏并模進、重復的手法來發展旋律,使音樂達到高潮。表現了“我”在黨的領導下堅決地從敵人手中“奪”過鞭子來“揍”敵人的決心和力量。理*了本段內容及情緒的變化,那么在演唱時就會注意先是“痛苦的回憶”,之后則應充滿激情與自信。
五、和聲與伴奏織體間奏方面
要全面把握一首歌曲內容就有必要事先對作品的和聲構成、伴奏織體有一個較清楚的了,因為和聲與伴奏是歌曲有機體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藝術歌曲)。如《唱支山歌給黨聽》A段的和聲是比較簡單的,伴奏織體運用復調與柱式和弦的手法與旋律相結合,深情地敘述著“我”對“黨的光輝照我心”的贊美之情,演唱要親切而深情;B段前半部織體上快速的震音表現舊社會的黑暗與想沖*黑暗走向光明的急切心情;后半部伴奏織體又轉成了明快、輕巧的分*和弦,使人的心情豁然開朗,表現了跟著共產黨鬧革命的激動心情。A1段主旋律雖然與A段主旋律基本一致,但其伴奏由原來復調性的織體轉變為在明亮的高音區且具有愉悅氣氛的主調性的琶音和弦,以表現輕松爽朗、充滿幸福感的音樂,在頌黨情緒上比A段更進一步。結束在屬音上,表示愿黨的光輝永遠“照我心”的美好心愿。A段與B段之間通過音區迂回向下的節奏,為歌曲從歡樂開朗的情緒轉為悲憤、沉悶情緒的過渡作了充分的準備。而從B段到再現部A的間奏,作者運用一串下行的十六分音符,然后逐漸轉為平穩的四分音符,再向高音區移動,使伴奏音色變得明朗,為情緒的轉換作了充分的準備,從容地過渡到抒情的再現主題。在理*了這些的基礎上,演唱者在演唱時就會知道及時調整轉換情緒,從而準確地表現音樂。
六、力度、速度記號方面
充分運用和發揮漸強、漸弱、漸快、漸慢的表現力,表達歌曲的思想內容與情感。漸強、漸弱、漸快、漸慢是歌曲變化力度和變化速度的標記,也是演唱者表現豐富的歌曲內涵和細微的感情變化的演唱手法。在演唱中感情發展變化的自然合理,不同情感交替轉換的完美統一,都需要依靠“漸變”的演唱技巧去處理與表現。如《唱支山歌給黨聽》第三樂段中運用了大量的漸強、漸弱去再現第一樂段的主題:3 . 3 3 6 5 . 3 5 1 6 2 — 5 3 5 6 1 . 2 3 5 7 6 5 6 —唱支 山 歌 給 黨 聽, 我把 黨 來 比 母 親演唱時如能充分地發揮這些漸強、漸弱的表現力,就能使歌曲的旋律更加舒展、起伏,情緒更加高昂、激動,從而表達出主人公對黨深厚真摯的感激之情。
七、歌唱音色的表現力方面
如《唱支山歌給黨聽》是一首ABA結構的三部曲式。第一樂段具有明顯的抒情性,主題建立在色調明朗的A宮調式上,以明亮、圓潤的音色和真摯的情感,表達了對黨的無限熱愛之情。而第二段,由A宮調式轉為升F羽調式,以暗淡的音色,如泣如訴、悲痛凄苦的壓抑情緒,表現出對舊社會的仇恨,體現了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第三樂段再現了第一樂段的主題,這時,演唱音色就要比第一樂段更為明朗、舒展,才能表現出更加高昂激動的情緒將音樂推向高潮。全曲通過歌唱音色的變化對比,完美地表達出歌曲的主題思想與情感。
當然,對作品的理論,還需從其他方面(如旋律音程、節拍、力度等)去全面考慮,但僅從以上幾方面的分析,足以說明對聲樂作品本身各音樂要素理*與否是決定演唱是否有“情”的關鍵之一。
所以,每一位歌唱者都必須在提高自身演唱技巧、演唱能力并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加強音樂理論的學習,以不斷提高理論音樂的能力,使之為歌唱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講,歌唱要以“理”感人,因為只有全面把握、深刻理論音樂作品的各項音樂語言要素的用意(或者說創作者的意圖),用音樂理論知識來指導你對聲樂作品的理論,“情”才會有根有源,你的歌聲才會感動別人、才會有“音樂”、才會是“音樂”!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藝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唱支山歌給黨聽》音樂創作分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