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時不要重學校輕專業
2012年遼寧參加高考的考生正在填報志愿。國內一家調查機構曾公布一項對近兩萬名2009級本科新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4%的學生滿意自己就讀的專業,在第一志愿錄取的新生中,這一比例也不高,僅57%。更有甚者,將這種狀態一直帶到大四畢業。
這種現象其實是考生和家長忽視專業分析造成的。有一部分考生僅憑興趣選擇專業,還有一部分考生認為專業不重要,選一所名校,用學校的牌子就能找到工作。
而實際存在的問題是,很多考生和家長填報志愿時一門心思地研究院校的好與壞,只根據估分情況選擇幾所院校,專業方面隨便選幾個,再填上服從調劑,志愿單就算填完了,直到大學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專業的重要性。
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姜海峰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要只看重學校。
要重視專業分析和興趣
如今很多學生缺乏目標,特別是大一新生,絕大部分覺得課業無聊,不知道學這個專業有何用,畢業后該怎么辦。姜海峰強調,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應該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在考生興趣點上對高校專業有透徹的分析。
他說,按照現在高校招生的規模,大學畢業證書的含金量已經大不如前,決定就業的是考生所學習的專業,而學校這個牌子所起的作用有限。因此,高考志愿填報時所選擇的專業非常重要。
如果考生分數不高,可以通過填寫“愿意錄取到本校其他專業”來實現進入該校,再通過轉專業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院校不允許轉專業,那就要慎重報考。
很多考生選擇專業時也會根據興趣而定,姜海峰說,如果考生興趣不切合社會就業實際,用來作為填報標準肯定不妥當。此外,在興趣的基礎上還要了解院校專業錄取時的進檔規則。
家長別替孩子選專業
在高考填報志愿期間,很多考生都有著同樣的心態,覺得好不容易熬過高考,是時候好好放松一下了,然后把填報志愿的重要任務輕松地塞給父母全權代理。“這樣做肯定是不對的,會造成家長的意愿完全地體現在志愿填報過程中,易忽略孩子的能力是否適合這個專業,從而使考生入學后缺乏學習目標和就業目標。”姜海峰說。
有一項針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在填報志愿時,60%的學生是聽從父母、老師的意見或者服從調劑進入所學專業。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50%將選擇另外的專業。
姜海峰建議,在選擇專業過程中,考生應該和父母并肩作戰,如果遇到意見不合,家長不能過于干涉,可以提出建議作參考,讓考生自己拿主意。考生讀大學,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就業,所以姜海峰強調,只要有機會自己選擇專業,選擇以后發展方向,就一定要好好把握。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