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備考最后階段的“八項注意”(2)
第五,應高度突出復習重點,精講精練,切實提高復習效率。
中學歷史學習要求知識的系統性,重視“為什么”,大學招生則強調系統性基礎上的關結點、轉折點,側重“為什么”。據此,我們就應當把各章節、各單元和各專題之中類似的知識問題確定為重點,學深挖透,揭示其本質。“練”是作為提高考生應試能力的一種手段,其功效是不容忽視的。但是,“練”要適度,也要講求效率,這就同樣有一個“精”的問題。“精練”的宗旨是反對“題海”戰術。事實上,不加選擇的“題海”戰術與高考成績的提高并不成正比,甚至還可能產生相反的影響。教師應精心篩選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類型的題目進行剖析,教給考生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從根本上掌握解決不同類型題目的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研究近幾年來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歷史試題,我們發現題型比較穩定和規范,沒有偏題和怪題。命題者思路清晰,大有回歸課本的趨勢。這就要求廣大考生按照高考命題的要求,有選擇地做一些模擬試題。對遇到的一些偏題怪題可以放棄,不予理會。把有限的時間放在課本基礎知識的復習和有關試題的訓練上,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以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為例,從春秋時期的管仲改革、魯國的初稅畝、漢代編戶齊民、北魏租調制、隋唐租庸調制、兩稅法、北宋王安石變法、明朝一條鞭法和清朝攤丁入畝,通過復習有關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基本知識,必須思考與賦稅制度配套的土地制度是什么,統治者是如何體現輕徭薄賦的“民本”思想的,封建國家與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如何,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把問題解決得徹底干凈。
第六,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核考生的人文知識及其基本素養。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既是對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知識進行系統測試,又對整體把握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進行評價;試題既反映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又表現注重知識遷移、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通識理念。因此,廣大考生在歷史復習迎考的過程中,必須關注與歷史相關的政治、地理知識。在做好歷史學科內相關知識縱向聯系的同時,要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還要關注國內和國際重大事件,尤其是有關國家發展和當代國際關系的相關問題。勤思考,勤動手,勤積累,做到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
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中,真正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題目并不太多,絕大多數題目都是單一學科知識,或是幾個學科知識拼盤,往往是只要用學科內的知識就能基本正確答出。為此在歷史學科復習時,不應在難度和跨學科滲透上過多的做文章,應把好自己的“門”,復習好本學科知識,構建好學科知識體系,牢牢把握住重點內容和主干知識,有適當的機會再進行串串“門”,使政、史、地三科相互交流、滲透。
第七,關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和“現代化史觀”,可能成為高考命題的一大亮點。
“文明史觀”強調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觀察歷史。“全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于新航路的開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志其基本完成。“現代化史觀”是以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線索,政治民主化進程和經濟工業化進程是其核心,重點強調人類歷史縱向發展的歷程。例如中國古代的政治文明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的結構與特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列強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近現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與重大理論成果、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對外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歐美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趨勢等。
第八,關注2006至2007年的重大歷史周年紀念事件。
近年來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歷史試題十分關注對重大歷史周年紀念事件的考查。如200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萬隆會議勝利召開50周年,2005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I、全國卷III中就分別設置了關于“萬隆會議對當時中國外交所起的作用”的問答題和“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鞏固的過程”的三道選擇題;2005年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230周年和美國內戰結束140周年,2005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II中的第37題就對“美國《獨立宣言》的發表有何作用”及“美國的人權問題”進行了設問。2006年是孫中山誕辰140周年、中國鐵路建設130周年、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2006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Ⅱ中第40題則要求根據材料“簡析孫中山規劃‘高原鐵路系統’的戰略意圖”及要求“列舉我國在‘一五’計劃期間與西藏有關的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等。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高考歷史備考最后階段的“八項注意”(2)”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