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萬人呼吁“兩會”代表委員推動異地高考
3月1日,全國九萬多“隨遷子女”家長發布了致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公開信。他們要求代表委員在“兩會”上關注教育公平問題,推動“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政策盡快落實。
公開信吁落實“就地高考”
所謂“隨遷子女”,即因為父母離開戶籍所在地到異地工作,隨同父母來到異地就讀中小學的未成年子女。2005年以后,中國高考報名嚴格限定實行“學籍”和“戶籍”雙認證,學生只能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非本地戶籍學生即使擁有一地學籍,也無在當地參加高考的權利。
2000年以來,中國各地全面推動高考“自主命題”,現在已有過半數的省份實行本省區市單獨命題,不同省區市之間,不僅考卷難易程度不同,分數線高低存在巨大差異,甚至連命題范圍和考試科目都有區別。由于高考命題是高中教育的指揮棒,不同省區市的高中教育也由此產生了巨大差別,使得在異地求學的學生已經喪失了回到原籍地參加高考的條件。少部分在異地就讀的學生最終即使回鄉參考,一般也鎩羽而歸;而更多希望能夠順利通過高考升學的學生,則不得不在高中甚至初中階段就回到原籍地就讀,與父母分離而成為“留守兒童”。
家長們的公開信指出,當前全國已有2.6億流動人口,其背后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2700萬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問題一日不得到解決,就會有數千萬的孩子面臨失去良好教育的困境,會有數千萬個家庭遭遇分隔兩地的痛楚。
從2010年7月起,全國各地的隨遷子女家長先后行動起來,爭取“取消中高考戶籍限制”,使隨遷子女獲得在經常居住地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隨遷子女家長已經到教育部請愿二十余次,要求教育部盡快允許隨遷子女就地高考。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家長還曾到當地教委或教育廳陳情,要求當地盡快允許“異地高考”。隨遷子女家長發起的《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呼吁書》簽名活動,到今天起已經征集到超過9萬個簽名。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長袁貴仁曾表示正在調研“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方案。同年8月,溫家寶也表示:“要逐步健全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由輸入地政府負責;抓緊研究制訂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但至今為止,中央政府仍未拿出實施“就地高考”的具體時間表。
家長們在公開信中呼吁,“兩會”代表委員“傾聽2.6億流動人口的心聲,體恤千萬學子的渴盼,呼吁‘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政策盡早落實”。
2011年10月24日,張千帆等15位法律教育學者曾聯署致信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再次呼吁“廢除高考戶籍限制”。2011年10月29日,隨遷子女家長發布《異地高考“民間方案”》,建議各省區市以學籍取代戶籍作為高考報名依據,允許非戶籍居民子女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此后家長又多次前往教育部陳情,但教育部的答復始終是“異地高考”仍在調研。
“控人口”博弈
由于中國大學招生指標按地域劃分,不同省市之間,高考錄取率相差巨大。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考生考取全國一流高校的概率甚至比河南等省高出10倍左右。有人擔心,放開“異地高考”會產生大量“高考移民”,進一步加劇京滬穗深等大城市的人口膨脹。也有一部分京滬本地戶籍居民在網絡上公開表示,反對高考權利對外地戶籍學生開放。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曾在財新《新世紀》撰文指出,常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非本地戶籍居民,與當地市民一樣是納稅人,只不過在目前尚待改革的戶籍體制下沒有本地戶籍而已。他們理當在醫療、福利和教育等諸多方面享受和當地居民同等的憲法權利。剝奪他們的隨遷子女就地參加高考的基本權利,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說不過去的。
張千帆認為,對放開“異地高考”的種種擔憂,潛臺詞都是城市長期依靠歧視積聚了種種特權,如果允許外地人進來平等分享,必然加劇各種“移民”。面對這一現象,城市的自然反應是繼續走歧視的老路,不讓打工者分享城市的利益,甚至把他們的子女趕出去,這種做法飲鴆止渴。他說,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恰恰是歧視本身。“高考移民”的根子無非是京、滬等高等教育資源集中的省市靠招生地域歧視形成的巨大高考特權,正是種種特權造成這些省市人口密集、交通擁堵乃至房價畸高。不全面消除歧視,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城市面臨的各種困境。
有專家對財新記者表示,決策者不允許異地高考,實質并不簡單是捍衛某些群體的高考特權,而是出于限制大城市人口的考慮,但大都市圈的發展是當今時代的趨勢,中國人口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的集聚是不可逆的,決策者不應該逆潮流而動,以對外地人的歧視政策限制人口自由流動。
山東破冰試驗
2月29日,山東省公布《山東省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山東宣布,從2014年起,高中階段在魯有完整學籍的非本地戶籍居民子女可以在山東參加高考,并享受與山東本地考生同等的錄取待遇。山東成為首個全國首個允許“異地高考”的省份。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其中明確將“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當年底,山東省、湖南省、重慶市三地作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地區,探索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雖然山東已經宣布放開“異地高考”,但湖南、重慶兩省市仍無動作。2011年,湖北省曾一度計劃從2012年起允許非本地戶籍居民就地高考,但后來這項改革夭折。
山東省方面表示,由于山東流出人口超過流入人口,因此具備開展此項改革的條件。但由于山東本身屬于高考大省,重點高校錄取率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很多人質疑山東省放開“異地高考”,外地戶籍居民未必愿意讓孩子在魯高考。有教育專家指出,山東省此項改革,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破解“異地高考”困局,必須在京滬等直轄市重點突破。
隨遷子女家長在獲悉山東允許“異地高考”后,都對山東的實踐表示了支持。有家長對財新記者表示,山東允許“異地高考”,說明“異地高考”已經具備實施的可行性。他們希望全國各省都能夠盡快跟進,出臺類似政策措施。
附公開信全文:
九萬隨遷子女家長致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一封公開信
尊敬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
您們好!
我們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被稱為流動人口。我們工作、生活在這個城市里,已成為這個城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的孩子跟隨父母來到了這座城市,甚至在這里出生、成長,可他們不能正常完成學業,只因為父母的身份----沒有居住城市的戶口。
根據現行的教育政策,這些孩子在接受義務教育后,將不能在居住地正常升學考試。高考戶籍限制,更是他們無法跨越的屏障。由于不能在居住地參加高考,這些孩子到初中甚至小學畢業后只能回陌生的戶籍地,由于遠離父母,教材不一樣,甚至語言不通等一系列原因,很多原本優異的學生成績一落千丈,一些孩子過早輟學走上社會。而讓孩子留在戶籍地讀書,就會成為留守兒童,我們作為家長,難以履行監護人的職責,缺乏良好的家庭親情教育,極易引發嚴重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就算我們有能力送孩子出國留學 (微博) ,我們不希望正在形成人生觀時期的孩子心中打上被歧視的烙印,身心的傷害更是一輩子無法彌補……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全國有2.6億的流動人口,在這2.6億流動人口背后,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2700萬隨遷子女。為了孩子前途,數千萬個家庭被迫分隔兩地,面對教材差異、陌生環境以及遠離父母等問題,多少個孩子的前途就此毀掉。我們不禁悲嘆:我的孩子啊,你的未來在哪里?!
為了挽救這些孩子,還孩子一個公平受教育的機會,2010年7月,北京家長率先自發行動,力求推動取消中高考戶籍限制,還隨遷子女在常居住地教育公平的權利。隨后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家長也紛紛加入,越來越多的城市新移民站出來為隨遷子女爭取不分戶籍平等參加高考的機會。我們每月向教育部、當地市教委呼吁取消高考戶籍限制,迄今為止已持續20個月;在網站、地站、商場等地征集支持簽名,截止到今天簽名人數已超過9萬人;得到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學者、專家、法律人士的廣泛支持。
2010年以來,從多次領導講話中,我們看到了國家解決問題的希望和決心:
2010年7月13日,胡錦濤主席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須促進教育公平” 。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時表示:隨遷子女如何參加高考很快將出方案,目前正在加強調研。
2011年7月15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表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已經在城市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習,他們就有權利在所在城市參加高考。
2011年8月28日,溫家寶發表講話:“要逐步健全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由輸入地政府負責;抓緊研究制訂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2012工作要點》要求“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將常住人口全部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2012年2月29日,山東率先出臺政策自2014年允許起非戶籍考生異地高考。
教育乃強國之本,是關系國計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然而教育改革的步伐遠遠趕不上孩子們成長的速度,沒有時間表的研究過程讓我們心急如焚,孩子們等不起,更不能被耽誤,被拋棄!我們呼吁盡快“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給戶籍減負,為教育松綁,做純粹的教育!
我們懇請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給予關注,傾聽2.6億流動人口的心聲,體恤千萬學子的渴盼,呼吁“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政策盡早落實。如果需要,我們將為您送去九萬名隨遷子女家長的簽名冊。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關注此事,并祝你們工作愉快,身體健康!
此致
敬禮!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