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政治復習:政治篇27
4.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
(1)價值沖突。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面對同一問題,人們的不同表現體現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產生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沖突。
(2)價值沖突的評價標準。在發生價值沖突時,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價值標準。第一,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正確性。第二,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第三,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第四,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六)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1.價值的實現方式。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②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2.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1)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通過自己的活動,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
二、易混點:
誤區一: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社會意識能夠決定社會存在。
注意:社會意識的作用始終是第二位的,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是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誤區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
注意: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和阻礙的雙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錯誤的社會意識則阻礙社會存在的前進。
誤區三:解決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是通過階級斗爭來進行的。
注意: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過階級斗爭的方式進行,而是通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加以解決。
誤區四:英雄人物、杰出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
注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誤區五:人民群眾就是指勞動群眾。
注意: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么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誤區六:馬列原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注意: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誤區七:人們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一成不變的。
注意: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隨著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于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改變。因此,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
誤區八:貢獻越大,索取越多;貢獻與索取是對等的關系。
注意:二者并不是對等關系,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居于首位。無私奉獻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精神。
三、名師導學:
1.學法指導:(1)前后聯系、對比法。哲學模塊我們已經復習了哲學概論、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基本知識,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要與前面的觀點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對比。(2)聯系生活實際,對熱點進行分析。如“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所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團結一致、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精神及所體現的人生觀、價值觀等。2.命題前瞻:本單元從認識社會和價值觀的角度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知識。對社會存在、社會意識二者的關系的正確認識是我們正確處理和解決各類社會問題的前提。我們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出臺都體現了二者的辨證關系,因而此部分知識在高考中必然會考查。在復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與社會熱點的結合。
【真題再現】
[例1](2008·北京卷)十七大報告提出,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切實把它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①價值觀影響人們實踐活動的指向 ②理性認識必然推動實踐的發展 ③要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④科學理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B 解答此題可用排除法。②本身錯誤,只有正確的理性認識才起推動作用;④本身也錯誤,科學理論不起決定作用。綜上可知應選B。
【名師點睛】組合型選擇題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解答此類題目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排除錯誤的選項,然后再排除與題意無關的選項,最后進行比較得出正確答案。
[例2](2008·廣東卷)大災之中有大愛,每當災難來臨之時,總有平凡之人的非平凡之舉讓我們感動。比如雪災中高速公路處于癱瘓狀態是,眾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現出很多無私奉獻、熱心助人的平凡人,在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現出人間可貴的真情實義。
結合材料論述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
【思路解析】如何實現人生價值是教材中基礎知識,學生準確識記就能答好本題。具體有三條: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思想價值。每條答案分兩部分,首先是基本原理,其次結合材料分析。
【答案要點】(1)人的價值體現在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愛家人,愛朋友,愛祖國,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雪災中不計個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難之中的行為,贏得了社會對這些平凡人的尊重,從而也實現了他們的人生價值。(2)人的價值,必須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在災難面前涌現的無私奉獻、熱心助人的平凡人,沒有計算個人利益的得失,考慮的是他人的危難,難能可貴,體現了災難面前的人間真情。(3)實現人生的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發展自己的才能、提高個人素質;還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名師點睛】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這一考點,在近年來的高考試題中頻頻出現。在復習備考時首先要準確識記基本原理,然后在平時要結合時政熱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提高應試技巧與能力。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政治復習:政治篇27”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