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游走在會考和高考之間
各地高考實用信息 2012空軍招飛 2012藝考 2012自主招生
2012高考每月大事備忘錄 2012年各地高考報名時間及入口匯總
從2008年至今,隨著一些省份相繼開始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應運而生,自此,推行十幾年的“高中會考”制度正式告別歷史舞臺。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被賦予不同的解釋和定位。有人稱其為“高中會考”的“升級版”,有人將其比作美國SAT考試的中國版,還有人因其“高校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之一”的功能定位而稱其為“小高考”。
向“翻版會考”說“不”,也向“小高考”說“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路,才剛剛開始。
從“高中會考”到“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發展過程蘊涵了豐富的內容:有“高中會考”漸為“雞肋”的無奈,有教育部探索打破“一考定終身”,將高中綜合表現納入高校錄取環節的決心,更有借鑒國際經驗,提升我國教育質量測量整體水平的努力。
但是,如何避免成為“會考”翻版,同時避免成為“小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還有很多需要探索之處。
1.
幾多尷尬——
“會考”漸漸淪為“雞肋”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身上有著“高中會考”的印記,避免走“會考”的老路,需要從“會考”制度實行之初說起。
20世紀90年代,原國家教委推出了一項普通高中考試的重大改革——畢業會考制度。
之所以推出這樣的制度,是因為當時一系列令人憂慮的現象:許多學校為追求高考升學率, 改變教學計劃,增減課時,高考不考科目和內容不教也不學,造成文不學理、理不學文的嚴重偏科現象。理、化、生實驗課不按教學大綱開課或根本不做實驗,勞動技術課形同虛設。每年大量考不上大學的考生帶著失敗者的心態走上了社會,這些學生基礎差,知識結構殘缺,心理不健全,缺乏適應社會基本能力。
面對這樣的事實,原國家教委認為普通高中必須進行總體改革,要從轉變教育觀念開始,提出“要建立一套能夠體現教育方針的、科學的考核高中畢業生資格的辦法。”于是,高中會考制度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推出了。
遺憾的是,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盡管會考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還是由于“無關”高考及其他一些原因,漸漸淪為“雞肋”考試,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那么,如何避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重復“會考”的尷尬?從制度上又應進行怎樣的革新呢?
記者調查得知,盡管各地區學業水平考試才剛剛開始探索,但是,還是能明顯看出較之“會考”的多方面提升:在宗旨上,“會考”是旨在保障落實教學計劃,防止學生偏科。而“學業水平考試”是建立全面多元的綜合評價制度;在性質上,“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普通高中畢業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則提升為國家級考試;在內容上,“會考”是考核必修課內容,而“學業水平考試”既考核必修課內容又考核選修課內容;在成績運用上,“會考”與高考選拔考試具有不同性質,不與高考掛鉤。而“學業水平考試”是可信可用,逐步納入高校招生選拔體系,其結果要在高校錄取過程中有效使用。
有專家指出,“教育部在新課改形勢下適時推出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不僅是建立高中綜合評價體系的需要,也實現了高中畢業會考制度的平穩過渡。”
2.
幾多艱難——
避免走“會考”老路
盡管從制度設計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會考”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在部分省份的實行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同“會考”所面臨的相仿的尷尬。
江西省自2010年1月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業水平考試。贛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研究”課題組近期從南昌、贛州、九江等6個市隨機抽取12所學校進行抽樣調查,結果并不樂觀。
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師生對現行學業水平考試的認同度不高,有師生認為:“高中只需要高考,學考應當取消”,考試壓力也使得部分師生對學業水平考試產生反感和排斥,一些人指責學業水平考試“勞民傷財”,把其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
在“對學業水平考試進一步改革的意向”的調查中,近半數的師生對“考試的組織、管理工作”的改革訴求最強烈。個別地方對考試監管不嚴,使得考試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現象,影響了學業水平考試的權威性、公平性,很多師生對此意見很大。
調查同時顯示,師生對“考試科目設置”的改革呼聲也比較高。不少地區學業水平考試的統考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含聽力測試)、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共11科。一些師生認為這樣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和考試壓力,傾向于把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列入學業水平考試,旨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與考試壓力。
以上提及的種種問題,與會考面臨的問題十分相仿。如何避免同“會考”一樣的尷尬,贛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陳愛忠老師分析,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錯誤認識制約了學業水平考試的順利實施,同時,加強考試的組織、管理工作,遏制舞弊現象,提高學業水平考試的誠信度,是當前學業水平考試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3.
幾多憂慮——
拒絕成為“小高考”
我們看到,與“會考”相比,“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被賦予了另一項舉足輕重的功能:“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按教育部的要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將與高校錄取逐步掛鉤。這是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思路,也是國家未來高校錄取人才方式的改革方向。但是,遺憾的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推進,在一些省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卻被定位于“小高考”,從能力評價再次“淪陷”至“應試”的漩渦。
調查得知,從近年來出臺的與高中新課改相配套的各高考改革方案來看,兩者的掛鉤形式有“硬掛鉤”與“軟掛鉤”兩種。海南省、江蘇省和廣東省是“硬掛鉤”的典型代表,將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與高校招生錄取適度掛鉤,作為高校分層次錄取的必要條件。如海南省將基礎會考的總成績按10%的比例折算計入高考總分,江蘇省則規定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等級全部為A的考生可增加10分投檔進行錄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軟掛鉤”:在考生高考分數相同的情況下,高校可以優先錄取學業水平考試A等級多的考生。
制度建設初衷本是完善高考錄取制度,為何在實踐過程中卻演變為“小高考”,為考生帶來又一重應試壓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目前,將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納入集中高考錄取,如江蘇建立“學業水平測試+高考成績+中學綜合評價”三位一體的錄取方式,成為讓考生重視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的最有效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實質是將學業水平考試嫁接在集中錄取之上,將高考錄取由統一高考分數門檻,變為“統一高考分數門檻+學業水平測試門檻”,學生負擔更為沉重,學業水平測試“當仁不讓”地成為“小高考”。
熊丙奇強調,推行真正意義的學業水平測試,當依照一個基本原則,即教招考分離——中學自主教學、考試社會組織、大學自主招生,也就是說,學業水平測試是不能與中學的學科教育緊密掛鉤的,而應突出對中學生的基本知識與能力評價,這樣,在大學的招生中,就形成“中學學業成績(平時表現)+學業水平測試評級+大學自主評價”的綜合體系,而不是中學學業成績看學科成績、學業水平測試仍舊看學科成績、統一高考還看學科成績這種教招考緊密一體化、只注重學科單一評價的格局。
同時,還有專家指出,我們國家的學業水平考試借鑒的是美國SAT(學術能力評估考試),但借鑒得不徹底。目前,我國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還停留在每門學科的考試,而不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這其實與以前的“會考”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分割在高中不同階段。這樣的學業水平考試,所產生的結果是,如果不與高考掛鉤,就味同雞肋,而如果與高考掛鉤,就必然導致考試科目的重復,同時增加高考的負擔。
顯然,避免重復“會考”的尷尬,避免成為“小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需要探索的還有很多。
打破“怪圈”
那 言
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改革實踐中,存在一個“怪圈”——任何一項改革與嘗試,只要與高考無關,無論初衷多么正確、重要,都會因不受重視而最終淪為無人問津的“雞肋”,但只要與高考掛鉤,卻又往往會被過度“重視”,從而加劇應試之風,或成為滋生腐敗的又一土壤。 舉目四望,這樣的現象不在少數。
高中會考,十幾年前出臺之時,教育界有識之士無不拍手稱快。因為這項制度直指當時高中教育的多個弊端,如偏科現象嚴重、非高考科目在學校內被忽視等多種不良趨勢,這項制度當時被很多人寄予厚望。可是,推行十幾年來,終因與高考制度無關,而最終被邊緣化,甚至被調侃為“需要認真對付”的“雞肋”。
素質教育,從1987年開始,我們已提了20多年,盡管我們都知道其重要性,可用了整整一代人成長的時間來探索,素質教育依然步履維艱,在“應試教育”面前顯得“力不從心”。究其原因,是短期內與在高考中考取高分無關。
體育鍛煉每天一小時,盡管我們都知道目前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不容樂觀,與韓國、日本等鄰國相比較,多項指標都已呈落后趨勢,小胖子、小眼鏡比比皆是,很多學校還是以“將時間讓位于學習”為由,殘酷地剝奪、擠占了孩子每天僅一小時的鍛煉時間。
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究其根本,是“短視”帶來的結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短視”,導致唯升學率是瞻,學校的“短視”,導致唯學生的考試成績是瞻,家長的“短視”,導致唯孩子的學習是瞻。
如此“短視”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是以犧牲孩子的快樂和良好性格養成為代價,以犧牲孩子的身體素質和未來民族強盛的基礎為代價,以犧牲教育方向的科學發展為代價。久而久之,或許,幾年內,一個孩子、一所學校、一個地區的成績提高了,考上知名高校的人數增多了,但多年以后呢?我們是仍為多年前多幾名學生考上大學而沾沾自喜,還是因國民身體素質的整體下降、教育發展的偏離正軌而扼腕嘆息?
記得去年,清華大學率先將體育作為自主選拔考試的選測范圍,學生可以自主申請體育測試,通過者可以獲得一定的體育加分,先不討論這項制度在實行過程中會遇到多少困難,多少爭議,多少質疑,當時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某負責人的話值得我們深思,“如果已經到了不得不用高考這個指揮棒才能提升國家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時候了,也就只能冒險嘗試了。”
幾多憂慮,幾多無奈,幾多悲哀。
經常聽人這樣說,“高考不是唯一”。可,現實中,又有多少家長、多少學校、多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能真正做到“高考不是唯一”?
期待那一天的到來,打破教育“怪圈”,高考,不再是唯一。
(責任編輯:張影)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