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熱議:名校大學生為何也自卑
各地高考實用信息 2012空軍招飛 2012藝考
2012高考每月大事備忘錄 2012全國各地高考報名時間匯總
入校時覺得自己很牛,進班才發現一半都是狀元,另一半都是保送的,保送的還有文科生理科競賽金牌的,學生會面試簡歷上不是主席都不好意思往上寫,數著從小到大拿的獎填了一滿欄……
小軍就讀于廣東某名牌大學,一直以來都以自己的成績為傲,但進了名校以后,他卻發現,自己除了成績,什么都拼不過———不懂人際、沒有才藝、缺乏實戰經歷……小軍感嘆,這些年來,除了成績,并沒有收獲更多。
如今,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但社會對人成才的價值判斷卻比較單一,“唯有讀書高”、“學歷=能力”和分數成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在這種價值取向的驅使下,中國的教育似乎正在陷入一種難以回轉的局面———孩子長期在教育功利化的影響下,缺失了發展其他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完整的成長過程被剝奪。
誤入北清的孩子傷不起?
最近,網上流傳咆哮體《誤入清華北大的孩子傷不起》,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說出北大清華名校生不為人知的心理感受:“入校時候覺得自己很牛,覺得自己小狀元很吃香,進班才發現一半都是狀元,另一半都是保送的,保送的還有文科生理科競賽金牌的,學生會面試簡歷上不是主席都不好意思往上寫,數著從小到大拿的獎填了一滿欄。”
“我覺得我把自己弄丟了,把那個曾經自信、積極、樂觀向上的自己弄丟了。在這里,我覺得我只是一只小蝸牛,渺小而卑微。”
“如果他們都自卑,那我們還怎么活啊?”———這是人們聽到名校生自卑這件事時最常見的反應。事實上,身在名校的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與不滿。
在大家眼中,身在名校的沈小軍智商高,能力強,有前途。但在他自己的眼中,他不過如此,學業平平,社會工作平平,長相平平,家境平平,人際關系平平……周圍的同學卻都有屬于自己的亮點,要么績點年年4.0,要么是學生團體的風云人物,要么有著無與倫比的萬人迷魅力。這一巨大的落差讓曾經也是佼佼者的小軍沒有辦法接受,甚至感到自卑。
“其實我們學校好多同學在畢業時都會覺得,手中除了這所名校的畢業證,什么收獲都沒有,也好像什么都沒學到。”
據了解,像小軍這樣表面光彩照人,內心自卑不滿的名校生大有人在。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王教授對此做了分析,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也有自己的弱勢。很多學生在入學以前的環境中,習慣了做各個方面的佼佼者,到了名校,才意識到原來有這么多不同領域的有才華的同齡人,很容易在比較中喪失自信心。
“成功做好一件事,哪怕很小,也會讓人充滿自信,這也關系到學生的多元評價問題。”王教授建議學生,不要盲目地和同齡人比較,尤其不應該拿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天賦和所屬。和他人競爭容易產生壓力和焦慮,和過去的自己比可以讓你看到進步,產生動力。好好利用大學的時間學習,把擅長的事情做好,當你成為一個小領域的專家,就不會自卑,這是許多人的經驗。
“如果孩子的上進和努力得到了父母和老師的認可,那么他就自信多一些;如果他不管怎么努力都達不到父母、老師的標準,那么孩子就自卑多一些。”新浪優秀育兒博主植竣媽媽認為,起關鍵作用的不是孩子努力與否,而是父母和老師的標準值是多高。
學校
成績好才是真的好?
最近,學生因為成績好壞遭遇不同對待事件頻有發生,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學習和思想品德表現稍“差”的學生被迫佩戴“綠領巾”;包頭二十四中初二初三成績前50名以及進步快的學生可以穿“紅校服”;無錫某小學學生因為成績“不好”被老師拉去醫院驗智商;成都一所中學從4000余名學生中遴選出了19名“尖子生”享受學校表揚的“最優待遇”———和校長一同共進晚餐……長期以來,成績、名次已經作為學校評價“好學生”的主要標準。
“每次考完試最怕老師在全班讀成績,考不好的話會在全班同學面前丟臉,回到家也少不了一頓罵。”今年上初二的賈俊坦言,自己不怕考試,就怕老師在班里按分數高低排成績,班里有幾個同學的父母和自己的爸爸是同事,父母總要把她的學習成績與他們比,如果排名落后臉便拉個老長。
搜狐網的一項調查顯示,23.87%的受訪者認為,“九年義務教育被異化為所謂的精英選拔和淘汰”,有68.19%認為是“現行教育評價考核機制被扭曲。”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學習科學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趙雨林認為,在家長特別注重孩子上學問題的中國,一個學校的升學率成了家長考核學校教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如果升學率太低,家長則不會選擇這所學校讓自己的孩子去讀,而選一個升學率高的重點學校。殘酷的現實使升學率成了學校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所以學校要想辦法把學生的考試成績搞上去,無論是戴綠領巾去侮辱刺激、還是穿紅校服去顯擺。
“我們的教育目標要求的是‘全面發展’,但實際上卻用單一的考試方式來評價,這是很荒謬的。”華南師范大學心理系陶德清教授認為,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走向寶塔尖的人畢竟是少數,只要盡自己的能力達到最好的狀態,就算是成功。陶德清建議,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潛力,促進每個個體有特色地發展,而不是過分理想化地追求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必須體現教育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做出多維立體的評價。
“學校不得不看重成績,家長自然也就會產生‘成績好才是真的好’,到了孩子身上,好成績也成了必然的要求。”廣州某重點高中楊老師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但在功利思想的裹挾之下,現在的教育常常只管如何教書教出好的學習成績,而不管育人育出什么樣的人,這樣的教育方式,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教書育人”。
孩子真的“不能輸”?
家庭
進入重點高中沒多久,馮女士發現,女兒臉上的笑容不見了,“名校高手云集,競爭激烈,這里的老師也不像以前學校的老師那樣關注她。”期中考試,嵐嵐有門功課的排名班里倒數。一下子從白天鵝變成丑小鴨,嵐嵐怎么也接受不了,她開始不愿去學校,怕見任課老師,甚至出現失眠、頭暈等癥狀。
“站在這類孩子背后的家長,本身就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體系。”植竣媽媽認為,其實這里并不是別人強不強的問題,而是父母給孩子的暗示和期望就是要他們科科都得強,久而久之,他們也覺得自己什么都應該比別人強,只要沒沖到第一就是失敗、就是輸。“孩子是果,父母才是因。”
對此,廣東教育學院民辦教育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肖紅珍認為,除了學習,孩子還有別的能力,不要把孩子作為標準件來制造,學校的應試教育對孩子來說是痛苦的,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分數不是唯一的追求。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人父母者天下同心。但這種期盼的重心,在大多數家長的心目中已從德才兼備向“更重學習成績”偏移。共青團云南省委一份調查顯示,“您考慮孩子前途時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時,比例最高的是“學到知識”,占80.6%;其次才是“良好行為習慣”,占43.9%;身體健康占37.3%.家長對“好孩子的標準”的回答前3項依次為“學習成績好”占50%:“道德品質好”占36.2%:“身體好”占27.8%.有近一半的家長要求孩子進入高一級的重點學校。
“如果讓我回到過去,我不會做這樣的選擇。”12年前,由于爸爸認為“必須和成績好的同學交朋友才會進步”,Carmen選擇疏遠和自己從小玩大的好朋友,自此以后潛意識里會抗拒和成績不好的人交朋友。工作后的Carmen發現,“成績好不代表就是一個正常的全面發展的人”,他們往往在情商知識等方面存在著缺失。
楊老師認為,這樣單一的評價體系表現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不重視孩子全面發展,使得未成年人從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如不懂關心他人,甚至為了成績不擇手段。由于父母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過高,往往會給孩子造成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扭曲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厭學、逃學,甚至走上自殺之路。
“系統知識的學習主要靠學校老師傳授,但情緒智慧的發展則主要靠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家庭環境以及親人間的溝通和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陶德清認為,家長首先要自己擺正心態,不要讓孩子活在“不能輸”的暗示之下。陶德清建議,家長可以降低自己的身段,與孩子處于一種“平視”的關系,保持良好的親子溝通。
完整的成長≠完美的成長?
“世上只有分數好,高分的孩子像塊寶”,當學校單一地以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教育評價體系,當家長單一地依賴學校教育體制,孩子就會單一地以這種體系為基礎進行發展。長期在這種單一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不會有缺陷呢?
“由于在學習和成績上投入過大,導致孩子本身的其他素質不完整。”楊老師指出,在教育功利化的大環境下,學生為了得到肯定必須想方設法成為“好學生”,而成績好壞就是評判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的標準。“如同只有軀干沒有四肢的人,顯然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正常的。”
上海某女大學生課余時間跑去援交,理由不是缺錢花,而是想要尋求刺激放松心情;廣州某重點高中高三男生向來成績名列前茅,在高考前一個月竟然每天徹夜不歸,不是為了補習,也不是為了做作業,只因網癮難除,家長老師多番勸說無效。看似不一樣的心理問題,卻有著同樣的誘因———單一評價體系下情商教育的缺失。
中科院心理所的高文斌博士認為,大部分“好學生”在小學以及中學階段,一直處于單一的“學習成績評價體系”中,當他們進入大學或進一步社會化時,遇到大量心理困難,很容易發展成為各種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一個做人都做不好的績優生,文憑再高也會遇到處處碰壁的局面。”植竣媽媽一直很強調孩子的多元發展,她認為目前教育評價體制單一,但是社會已經是多元化的社會了。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還在用單一的成績去要求孩子,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
何謂完整的成長?幼兒教育家與心理學專家孫瑞雪認為,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做到完美。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
龍浩在高一進校時成績在班上還屬于“甩尾巴”,現在的他不僅獲得多項發明成果獎,還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他當時的班主任在他畢業的時候說:“成績只是評價的一個方面,不是全部,還有很多能力和素質比成績重要多了,你要相信自己,你在很多地方都比別人強。”龍浩坦言,事實證明,還有很多東西比成績重要,但當你處于一個多元的評價體系當中,全面發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成長的環境”。
網言網語
在成績面前,
家長要“冷處理”
@豬仔老豆:作為家長,應該從小給孩子灌輸“求學不是求分數”的觀念,如果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不能一竿子打沉,應該想辦法啟發孩子,孩子自己也有強的地方,成績不好不代表他不是一個好孩子。家長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這樣表現:成績好就高興,成績不好就生氣。就是所謂的“冷處理”。
@媽媽咪啊:我家孩子成績挺好的,一直都不需要我擔心,但我會經常跟孩子說,成績沒什么了不起的,只能說明你學習上有下功夫。孩子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就經常跟孩子這么說:“每一個人都有頭、軀干和四肢,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得讓孩子有這樣一種觀念,成績和名次只是其中一個部分。
@小屁孩:以前我的爸爸媽媽就跟我說,要和成績好的同學交朋友,這樣才不會學壞。于是,很多好朋友都被我“淘汰”掉。將來我有了下一代,絕對不會跟我爸媽一個做法,我會跟他說,交朋友要看人品,不是成績,人品不好,成績多好都是虛的。
@深白色:在中考、高考面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是屁話。全面發展,“德”放在首位,但學校全副心思搞智力,誰還有心思管學生的“德”?更別說學生自己了,完全就是被教育成一個考試的機器。
分享
一輩子沒有作過弊
你這一點就勝過很多人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
我有一個女兒,她讀小學一年級,第一天上學,我就跟她說:“你開始讀書了,答應我一件事。”
她問:“什么事?”
我說:“你一路讀書考試,絕對不要作弊。”
她很聰明,馬上就問:“考不好,你會罵我嗎?”
我心里想,從小就知道,作弊才會考得好,這還得了。我說:“我絕不罵你,考不好絕不罵你。”
時間很快,一轉眼之間,她大學畢業了,大學畢業那天我問她:“你大學畢業了,你告訴我,一路走來,你考試有沒有作過弊?”她說沒有。
我說:“你這一輩子沒有作過弊,你這一點就勝過很多人。”
我在臺大教書三十年了,上課問三百個學生,沒作過弊的舉手,頂多五六個,舉著手還怕別人發現呢。所以這說明什么?你要培養一個人的素質,看你選擇什么。我的女兒功課一向在中等,但是從來不作弊,她養成了一個習慣,做事不找借口,不求僥幸,就是這個習慣,做父親、做母親的對得起她,她一輩子都會自己負責。
她后來到美國讀書,讀書的時候,一個人在美國,都自己來,每天讀書八小時、十小時,功課都沒有在臺灣那么好。我們要有一個長程觀念,人生是一個長程賽跑,小時候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就像馬拉松賽,誰最后贏,誰才算數。
(責任編輯:張影)
分享“高考熱議:名校大學生為何也自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