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導:從上海高考新材料作文中得到的啟示
從2009年至2011年,這三年的上海語文高考新材料作文題的具體內容,大家都已經知曉了。那么,新材料作文到底有什么新的特點呢?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以注視:新材料作文的“內涵多元性”, 新材料作文的“理念思辨性”,新材料作文的“論證現實性”。
延安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周永蔚
從2009年至2011年,這三年的上海語文高考新材料作文題的具體內容,大家都已經知曉了。那么,新材料作文到底有什么新的特點呢?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以注視:
新材料作文的“內涵多元性”
比如,2009年的作文試題——“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書,非隸非楷,非今非古,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這段材料,實際上是由三句話組成的。然而,其中的每一句話,我們都可以作為寫作的一個角度,去選取撰文:第一句話,我們完全可以提煉為“做任何事情,人類都必須采取‘多元交融,兼收并蓄’的正確態度”;第二句話,人們又可以理解為“正確處置‘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差異與統一’的辯證關系”;第三句話,那就很明顯的是在提倡大家“干事業,應該堅持‘獨一無二、開拓創新’的人生原則”。考題材料中所提供的這些多元內涵,你在作文時只要談及其一、說透議深即可了,但千萬不要“蜻蜓點水、面面俱到”。
新材料作文的“理念思辨性”
又如,2010年的作文試題——“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魚。”
這段材料,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辯證道理:“竭澤而魚、殺雞取卵”,這樣的處事態度,是極其錯誤的行為。人們如果想要永遠獲得大魚鮮美享受的話,那就必須首先考慮到“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應該始終留有余地、考慮后果;對‘過猶不及’的道理,也要始終銘記心頭、不可違背”!由此,我們自然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撰文的論證觀點,那就是:“自然資源,要有序開發,細水長流;生態保護,要不斷完善,持續發展。”
新材料作文的“論證現實性”
再如,2011年的作文試題——“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契訶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這段材料,因為在兩段銘文中,其差異是后句里多了一個“不”字,所以它們的寓意就完全矛盾相反了。在本段材料里,還特別有了一句醒目的提示語:“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實際上,這句“提示語”,是在告誡考生們:論證這對寓有深意的矛盾銘文,你一定要體現出它的“現實性”來:也即“矛盾事物的辯證性;理念認識的時代性;考生思維的原創性”。再具體地說,當你在選擇“形象或抽象”的事物話題時,如果能運用“當代的創新觀點,唯物辯證的論說矛盾體的諸多互變特質”,那么,銘文的現實意義,就能給真正地展示出來了。為此,這里向你推薦當代散文大家余秋雨的《廢墟》一文,你會對“論證現實性”的道理有清晰地理解了。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