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過度關注 并不是“催化劑”
隨著高考的臨近,許多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長的心情愈來愈緊張,有些考生甚至出現了失眠、焦慮、煩躁等問題。有關心理輔導老師建議,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不必過度緊張,以免對考生的情緒產生影響。
過度關注幫倒忙
“孩子要高考了。在剩下的這一個月時間里,我想向單位請假,陪孩子度過這最后的沖刺階段。”日前,林女士在談起兒子的高考時,說出心里的想法。
高考已進入倒計時階段,不少家長會不由自主地給予考生過度的關注,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結果卻引起孩子的煩躁甚至逆反對立。
“我爸爸老感覺有許多事情放心不下,今天怕我臨考前生病、營養跟不上,千方百計買暢銷的保健品;明天怕我復習不全面,四處打探消息、收集考題,唯恐遺漏了什么……”高考生蔡同學說,父母特別疼愛自己,但隨著高考的臨近,他越來越感到“那沉甸甸的愛,實在太沉重”,自己“實在忍受不了”,很害怕萬一考不好對不起父母。
小陳同學說,自從進入高三以來,她就覺得學習生活沒有了以前的快樂,親朋好友都在探詢她的學習情況,為她謀劃著應該讀哪所高校,而父母更是把考上大學作為一個目標要她去完成,她每每想起都覺得后怕。
過度關注不利成長
對于一些家長們過度關注考生的行為,許多學校的老師并不贊同。他們都認為,過度關注有時會適得其反。高三蔡老師表示,當整個社會環境都在渲染高考氣氛時,對考生和家長往往起不到正面作用。特別是對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還有很不好的心理暗示,“試想一下,當周圍都在關注、重視高考這件事時,本身承受能力差的考生本來沒那么緊張,這時候一定會馬上緊張起來,影響復習,也影響考試。”
陳老師也認為,給予考生一定的關愛是必要的,但過分關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因為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通過暗示、模仿等心理機制影響孩子考前復習和考場發揮。
多做對孩子高考有利的事
有關教育人士表示,越臨近高考,家長越要注意別把自己的“高考焦慮癥”傳染給孩子,以免加重考生的緊張情緒;家長應該適當為考生減壓,讓考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和適度的緊張感。同時,多做一些對孩子高考有利的事。
那么,家長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成功助考呢?老師們建議,家長們應做到“三個‘三’”。一是“三適度”,即適度的關注而不是過度的監控;適度的提醒而不是過度的操辦;適度的飲食而不是過度的營養。二是“三尊重”,即尊重孩子的生理規律,防止主觀干涉;尊重孩子的應考習慣,防止強行指導;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防止偏激教誨。三是“三陪同”,即陪同孩子用餐但不陪同睡眠;陪同孩子運動但不陪同復習;陪同孩子聊天但不陪同趕考。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